人民网 >> 理论 >>
马庆钰:市场经济现状呼唤政治改革
2013年02月01日09:19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政治改革是巩固改革成果与未来持续发展的命脉

回顾既往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式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改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实际上,改革在中后期已经显露出后劲不足、进展缓慢的端倪。伴随经济改革发展,除了在行政领域反复进行一些技术性的、浅表层的动作外,还没有实现针对权力运行体制的深度改革突破。这使得行政体制改革也会因得不到政治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导致推进效率大大降低和市场改革成果面临侵蚀变质的危险。而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渐进改革原则”、“适度改革原则”以及“中国特色原则”等,在现实当中有逐步演变为保守改革原则、有限改革原则、选择改革原则、主观偏好原则的倾向。

包括许多学者在内的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中国的“边际改革”、“增量改革”、“经济优先改革”等经验,却对这些经验本身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保守性和投机性失却察见,对这类实践所造就的“扭曲性体制”和“路径依赖”的危险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对在此庇护下逐渐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没有引起足够警惕,对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所造成的改革时机的逐渐丧失一直缺乏清醒的认识。

对此,所有赞成改革的人们,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专家学者,都需要在认真反思基础上,还原改革原则的本来意义。所谓“渐进改革”,是循序渐进、由易而难地不断向前推进的改革,而不是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停止改革甚至倒退改革;所谓“适度改革”,是着力到位、恰到火候的改革,而不是浅尝辄止、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改革;所谓“系统改革”,是不留死角、全面照应的改革,而不是有扬有抑、有行有禁的选择性改革;所谓“中国特色改革”,是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改革,而不是强调“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一种传统情绪逻辑下的偏见改革。

时至今天,“中国式管理”的经验积累、成果积累,以及问题积累和矛盾积累,都共同期待着关键改革的出台。中国的改革,在按照改革者的设计走过了简单项目后,必然要进行复杂项目;在经过了经济改革和行政改革后,肯定要触及政治改革;在完成了对客体的改革后,接下来将轮回到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这是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应然轨迹。在这个决定可持续性的关键改革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管理主体”建立民主法治的约束制度与机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继续做好机构调整、职能转变、审批改革、干部问责、绩效评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已经展开的任务外,我们还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着手针对自身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治的真正完善,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精神,切实将公共预算制度的建立,将地方自治新体制的建立,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将对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待遇的改革,将对党政领导结构关系模式的调整,尤其是针对各级主要政治和行政首长以及人民代表群体,循序渐进地建立权力约束制度,纳入下一步中国改革的实践之中。这是“中国式管理”绝对不能缺少的改革必修课!

我国改革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急迫需要来自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综合改革战略的支持。过去的30多年中,经济改革和行政改革已经带动中国飞入从未有过的高度,使中国获得了巨大进步。但客观而论,不仅现有的改革不足以解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所有矛盾,尤其是对公共权力使用者的规范与制约的问题;而且,经济改革和行政改革的成果也离不开来自民主法治的政治运行机制的保护。否则,已获得的改革成果就有可能遭受旧有政治与行政文化的蚕食,已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可能被既得利益联盟所瓦解,已形成的正确改革与发展方向就有可能因为有缺陷的管理模式的裹挟而走形脱偏。

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审时度势,果断实行更加全面和富有勇气的自身改革战略,在我国经济改革和行政改革的能量和张力臻于极限的时候,及早点燃政治改革的第三级火箭,为中国发展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性增加源源不绝的动能供给。争取在2020年前后,使我国能够有一个更加科学、民主、法治的政治与行政体制。

来源:学习时报2010-10-04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马庆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