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经济加相对集权管理”模式的反思
面对国内外的吹捧和称颂,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尤其是处在执政党和政府关键岗位上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最需要保持足够理智和冷静。因为,一种经验模式一旦被固定下来,其对我国发展前景的影响将是巨大和深远的。第一,它将成为带有根本性的管理价值导向;第二,它将成为经济与社会管理制度构建的标准形式;第三,它将成为下一步政府改革规划议程的依据;第四,它将成为今后中国市场经济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说到底,这个经验模式关系到未来的制度方式和决定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此,有必要对这个嫁接的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让它更加完善和更具有积极、健康和进步的实践价值。
管理模式的实质,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权力介入的方式和干预的程度。管理者无一例外地追求效率,所以往往倾向于在市场配置资源中施加权力影响。中国有着很长的计划经济实践和悠久的人治历史传统,因而在和市场打交道时,常常是拾遗补缺不足,而越俎代庖有余。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权本身的性质就成为决定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府管理权,有没有民主法治的约束条件,其运行结果将大相庭径。
在成熟的经济与社会体制中,市场经济建立在民主法治基础之上,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公共权力将不能随意插手市场的资源配置,即便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政府强化监管、增加投资,甚至接管濒危企业的救火措施,也都严格控制在民主程序之内进行,这就保证了政府权力的规范和相关政策的稳妥与科学。
相比之下,在一个民主法治不够完整的环境中,公共权力使用者出于“人性自私”的本能,很难保证不用手中的权力去干预市场过程,并通过干预来满足自身意愿偏好和获取自身的利益欲求。这个趋势的极端程度是,公共权力最终将市场改造为自己的附庸和工具,迫使市场经济扭曲和最终蜕变为“权贵资本主义”。如果真到了如此地步,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一个似是而非的市场经济,甚至要比一个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更可怕、更糟糕。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说中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那是违心之论;而将中国划入“权贵资本主义”之列,则肯定是别有用心。但是,客观而论,在我国的现实当中,确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可以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权力垄断市场获取垄断利益,二是权力干预市场谋求腐败交易,三是权力干扰市场制造市场混乱,四是权力代替市场阻碍政府职能转变,五是权力缺少约束随意占用公共资源。这些现象虽然处于萌芽状态或仅是局部问题,但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比如公权异变问题,官员队伍的廉洁从政正在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腐败公务员的级别越来越高,腐败的人数越来越众,腐败的手段越来越多,腐败案值越来越大,腐败者的道德压力和羞耻感越来越轻。再比如国家管理机关的运行成本问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动向课题组”2006年8月10日公布一组数字:当年全国各级国家机关的公款招待费是3700亿元,公务用车费3986亿元,公款出国考察费2400亿元,合计超过1万亿元。假定这当中有一半是必须的,那剩下的一半也已经占到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17%。如果再加上机关和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各类会议和培训支出,机关修造豪华楼堂馆所和更新办公设施的支出,以及部分离休高级公务员的特需支出,我国管理机关自身开支占年度财政支出要高达30%以上。而这个比例,在日本是2.4%,波兰是3.8%,英国4.1%,韩国5.0%,印度6.1%,法国6.5%,加拿大7.1%,俄罗斯8.2%,阿根廷8.7%,美国9.9%。
这些例子虽然挂一漏万,却已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加相对集权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这就告诫我们,如果想避免中国模式掉入“权贵资本主义”的陷阱,如果想保证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中国就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努力,避免“市场经济加集权管理”模式。非此,中国式管理就无法与市场经济匹配和兼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