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剖析中国“人走政息”现象深层原因
常  健    郭  薇
2013年01月30日13:5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人走政息”现象剖析

◆ 在现有体制下,“人走政息”实际是政策选择和淘汰过程的一种后续方式

◆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法治要求且具有政治可行性的规范化的地方政府创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创新实践推动了体制改革的进程。然而,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创新中的“人走政息”现象也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对此,许多研究者将分析的焦点集中在地方政府领导者视创新为“政绩锦标赛”的重要内容上,再加上地方官员周期性的升迁调动,因此使地方政府创新带有更多的领导者个人色彩,并使创新的生命周期与领导者个人的任职周期直接联系在一起,导致人在政在,“人走政息”。然而,这只是一种表层原因分析。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人走政息”实际上是一个政策选择和淘汰过程。如果一项创新政策得到了民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一致支持,就不会出现“人走政息”的现象。

“人走”,为何“政息”

导致一些新政随领导者“人走政息”的深层原因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首先,从“政”的内容来分析,一些新政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突破,但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又极其困难,因此导致合法性危机。一旦领导者调动工作,就失去了地方修改法规的推动性力量,也失去了敢冒合法性风险坚持创新举措的力量。许多在地方民主方面的一些创新举措的“人走政息”就属于这类情况。

其次,从推动新政的动力角度来分析,一些新政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发生冲突,又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造成地方领导者在地方各部门博弈中孤军奋战。一旦领导者被调走,创新项目就失去了政治支持力量。例如,一些促进政府过程和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政府监督方面的创新举措,就面临着地方政府各部门官员的抵制,结局往往是“人走政息”。

第三,从实际效果来分析,任何新政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一些新政解决了某些原有问题,但同时又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当这些新的问题比原有的问题更加严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新政就会失去民意的支持,也会失去负责实际执行的一线政府官员的支持。当领导者在位时,碍于领导者的脸面维持新政,领导者一旦调离岗位,“新政”的取消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见,在现有体制下,“人走政息”实际是政策选择和淘汰过程的一种后续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人走”又可以被看成是考验政策的一种手段。一旦“政息”的要求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人走”只是为这种趋势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不应当只考虑如何通过限制“人走”来防止“政息”,而应当考虑如何来提高新政的成功率。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