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刘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经济理论的自信
2013年01月21日11:26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为我国经济理论建设创造了条件,如何在中国经济实践基础上构建和发展经济理论?是学术界需要深入、长期艰苦探索的命题。

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间的关系(即所谓中、西、马三者的关系)。简单地照搬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的,必须从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践要求出发,深入分析中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当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法的指导,但不能采取僵化的态度,应使之尽可能中国化,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科学方法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同样,不能采取封闭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理论,真正科学的理论必定是开放的,是借鉴和吸收一切相关科学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借鉴西方经济学等等,最终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否则,或者在理论上自卑而不自信,或者自负而不自觉。

其次,经济学是重科学主义,还是更重人文精神。对于经济学的理解,相当时尚的理解,相当时尚的解释是强调它的经验性,强调在这种对经验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的科学主义,通过基于经验的命题(假说)的证实或证伪,印证经济学本身具有科学的性质。强调经济学是一种科学,具有科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或许不错,至少在我们中国,人们普遍承认并尊重经济学的科学性,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甚至到目前人们对经济学是否首先应当是科学还存在疑虑)。但是,说到底,经济学是关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是一种社会的科学,因而,总还是需要特殊的社会关注和特别的人文精神,经济学者本身也不可能更不应当缺失人文关怀,而支持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必定是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取向。当一门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其中的社会关注和人文关怀越来越淡薄的时候,恐怕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彻底折旧这门学科的时候了。真正科学的魅力,应当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当社会开始将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开始将经济学的实证经验性与历史社会性对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强调二者的统一与和谐,既有着特别的意义,也有着特别的困难。

再次,经济学是重内容的思想性,还是更重形式的完美性,尤其是数学表达的完满。按道理,表达形式应当服务于思想内容的需求,数学分析和表达方式上的完美及充分,是为了使思想更科学,使其科学考察更充分地得以阐释,更具冲击力。一定的数学语言和方式可以提高经济思想的准确、完善程度。因此,有人曾说,一定学科的成熟程度,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取决于数学在其中的应用程度。但问题还在于,一定学科的死亡程度,恐怕在相当大的意义上也取决于数学在其中的应用程度。即是说,当一个学科本身的特殊批判性和思考性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苍白、越来越仰仗于漂亮的数学表达形式来证明自身的存在时,那么,这一学科本身也就大可不必存在了,至少这一学科理论的深邃性是值得怀疑的。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之所以自1871年边际革命后,数学的边际分析成为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因为西方正统经济学的理论任务发生了历史转移,其基本任务不再是论证为什么要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不再是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优越性,不再是据此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历史替代的必然性,而是论证如何运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因而,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不再关注价值论、产权论、市场论等制度的分析,而是以求解极值为目的,即以求解个人效用最大化、厂商效应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等为目的。由此,数学的边际分析成为重要工具,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也相应地表现出极鲜明的数学色彩。问题在于,真正作为科学的经济思想,应当是思想的深邃性和表达方式的完美性的统一,而思想的复杂性和鲜明性又要求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尤其是当人们开始在经济学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之间顾此失彼的时候,认真思考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思想内容与数学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体系构建所面临的重要命题。

最后,经济学是重其历史价值观的阶级性,还是更重其解析能力的逻辑性。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其阶级性和历史性,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社会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经济学者、任何一个经济学流派,都不可避免地受一定的阶级价值取向的历史规定,否定这种历史规定,便是否定经济学说的灵魂。但另一方面,任何体现阶级意识的经济理论和对一定价值取向的强调,都需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具有逻辑的说服力,需要体现其作为科学的解释能力。尽管社会科学本身的科学性有其特殊性、相对性、历史性,尽管这种理论逻辑必须符合历史逻辑。真正有深刻影响的经济理论,必定是阶级价值取向和逻辑解析能力的统一,缺少了鲜明的阶级意识形态属性,经济学说便失去了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缺少了逻辑分析能力,经济学说便失去了作为科学的基础。如何使二者真正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的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极为重要的命题,尤其是当人们开始将经济学的阶级自觉与逻辑分析对立起来的时候。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本文原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1期

 

(责编:秦华、朱书缘)

相关专题
· 《政治经济学评论》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