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是严重的政治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调出不下编、虚报冒领薪酬等,从而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和组织人事管理的混乱,直接影响到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揆诸史实,历史时期“吃空饷”现象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其中军队虚报兵数冒领军饷尤为典型。北宋禁军“吃空饷”问题便曾给北宋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作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史》卷187),承担着固守防卫、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北宋开国初,太祖太宗整饬军政,严明军纪,禁军“吃空饷”现象尚不多见。至真宗朝,兵籍不实的情况有所显现。景德年间已出现兵籍奏报与管理中虚报隐漏之弊,以致中央下令军队上报兵籍要信息准确,“不得隐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自仁宗朝始,禁军“吃空饷”现象日渐增多。按规定,北宋禁军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而此时各指挥编制不满员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宋史》载“额存而兵阙”,马军一指挥仅数十骑,步军不满一二百,虚籍委实不少。英宗朝时,禁军一指挥只有二三百人,“虚费将窠请受”(《宋朝诸臣奏议》卷121),军队借虚籍之便冒领军俸,“吃空饷”遂滋生蔓延开来。
神宗朝时,禁军兵籍管理弊窦丛生,“揭去旧数而不存按检”,以致“兵数皆无籍可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3)。兵员人数无籍可考,为军将隐瞒虚占和“吃空饷”提供了便利。熙宁年间为增加财政收入,中央规定禁军兵员有缺而不增补,原有钱粮岁给由朝廷封存,移作他用,谓之封桩缺额禁军钱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官府为获取更多缺额禁军钱,唯务贪求封桩数多,“销兵省费”,侵吞和窃取国家财物,兵额有缺却不招填,“因致边兵日少”(《宋朝诸臣奏议》卷140)。结果兵籍虚挂,实际兵卒减少,“吃空饷”则不断加重。
士兵死亡不注销、逃亡不下编是军队“吃空饷”的惯用伎俩。士兵逃亡则兵员有缺,为军队冒名顶替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徽宗崇宁、大观以降,兵弊日滋,士兵逃亡隐匿尤其严重,统兵者借此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吃空饷”愈演愈烈。崇宁年间,仅熙河路士兵逃亡几达四万,然“将副人员坐视故纵而不问”(《文献通考》卷153)。统兵者坐视士兵逃亡而不究,贪求冒领由此带来的军饷是根本原因。宣和五年(1123年)有朝臣奏称:士兵逃亡而军队不以实闻,“诸处冒名请给,至于拣阅差役,则巧为占破。”(《宋史》卷193)为虚报冒领,一些人巧设名目,各级组织之间相互蒙骗,虚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