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政策方面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区别于旧有文化政策体系的变化,它是适应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党结合自身历史经验,在批判性地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做出的创造性的反应。在文化治理的视域下,本文从文化治理的基本特征出发,逐一分析了我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的基本思路,研究发现我党的文化政策日益呈现着参与主体多元性、内容层次性、结构整体性、过程系统性以及高效用性的特点。我党正越来越熟练地运用文化治理进行社会管理。
进入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幻的新世纪,我党早已从一个革命的政党向一个建设/管理的政党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必然是在我党缺乏有效地历史经验和建设环境复杂、前景模糊的情境下进行的,这时,“社会管理”这样一个时代问题就自然提到了社会各种力量的“议事日程”[34],文化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具有的无以替代的优势日益成为一种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文化治理将会在社会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2] 杨凤城:《1956~1966年党的文化政策及其演变》,﹝北京﹞《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7期。
[3] 杨凤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化转型研究》,﹝天津﹞《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10期。
[4] 刘彦武:《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探索发展》,﹝成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4期。
[5] 蒋积伟:《建国以来中共文化政策述评(1949 -1976)》,﹝厦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1期。
[6] 颜旭:《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扬州﹞《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7] 颜旭:《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吉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8] 王丽丽:《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论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惠林:《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型与重构--20年文化政策变迁与理论发展概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0] 刘玮:《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政策变动研究(1949-195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1] 毛少莹:《文化权利与公共文化政策》,载于彭立勋:《改革开放与城市文化发展:2009年深圳文化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23页。
[12] 毛少莹:《“文化权利”与“治理”--公共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关键性制度安排》,载于于平等:《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 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13] 方世勇:《文化权力合法性建构的情景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2011年。
[14] 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1页。
[15] 胡惠林:《文化政策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6] 毛少莹:《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7]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第40页。
[18] 俞可平:《走向中国特色的治理和善治》,《文汇报》2002年8月9日。
[19] Jessop, Bob. (1997). “A neo-Granscian approach to the regulat ion of urban regimes: accumulation strategies, hegemonic projects and governance”, in M. Lauria (ed.), Reconstructing Urban Regime Theory: Regulating Urban Politics in a Global Economy (pp. 51-76). London: Sage.
[20] Painter, Joe. (2000). “Governance”, in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g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Geography (4th ed.)(pp. 316-318).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1] Foucault, Michel. (1991). “Governmentality”[C] in G. Burchill, C. Gordon and P. 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pp. 87-104).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转载于史密斯等:《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22] 王志弘:《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质与转变:1967-2002》,﹝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3年第52期,第121-186页。
[23] 托尼?本尼特:《把政策引入文化研究之中》,载于托尼?本尼特:《本尼特:文化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24] 托尼?本尼特:《文化与治理》,载于托尼?本尼特:《本尼特:文化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25]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年2月18日。
[2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4页。
[27] 《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载于《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7页。
[28]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载于《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6页。
[29]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30]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06年9月14日。
[31]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1994年1月24-29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597/10556479.html. 2011-06-20.
[3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2011-06-20.
[33] 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