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薛蒙林: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逻辑
薛蒙林
2013年01月07日15:05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农”的内部关系与均衡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本来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现在农民显然与农村和农业发生了背离,“三农”内部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其内部逻辑的内容。
  认识“三农”的内部关系,首先从其依存关系分析。现在,伴随着农民工在城乡间的流动,农民已游离于城乡、一二三产业之间,不再依赖农村和农业,但是,农村和农业仍然需要农民,农业与农村则互为生存条件。由此可以将“三农”问题简单地分为:农民问题、农业和农村问题。如果仍然围绕着农业和农村来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恐怕难达目的。其次从农村特有的生产要素分析。农村特有的生产要素,即土地和农村劳动力(农民)。土地是农村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离开土地就无从谈论农业和农村。所以,农村和农业问题可以根本地归结为土地问题,包括:土地权利的确认和实现途径;土地配置的方向和数量限制;土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农民是农村和农业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力量,是农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也是农村中最有创造力的力量。作为劳动力主体的青壮年农民能否留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农民能否回流农村,不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能力,而且决定了农村的进步能力。所以,农民是“三农”中最宝贵的生产要素,也是农业和农村越来越难留住的人群。
  从根本上分析,“三农”问题绝不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单汇总,而是它们相互胶着中产生的综合问题。当前,“三农”内部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厘清“三农”的内在逻辑,导致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缺乏战略观念和系统观点;二是没能把握社会变迁趋势,导致对农村定位和存在价值认识模糊,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太适用;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不能够全面而恰当地评估和解决农民问题。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