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35年,四个年代时尚变迁
2013年01月06日09:57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家住控江路的王阿姨又要搬新家了,这回是搬到周家嘴路上的上海大花园四房三厅的复式房,总算是圆了她和儿子“楼上楼下”的愿望。

这是王阿姨第三次搬新家。 66岁的她,前40年里一直住在杨浦区一个老式里弄房子的亭子间里,她和丈夫都是小菜场职工,企业无力分房,自己又买不起房。亭子间只有9平方米大,吃喝拉撒全在这间斗室中。这种逼仄窘困的滋味,至今历历在目。转机出现在1995年,亭子间动迁了,王阿姨一家在浦东三林分到2套一室一厅,一套给儿子做婚房,另一套王阿姨夫妻俩住,尽管建筑面积只有40平方米,但王阿姨却觉得非常宽敞了。让她想不到的是,儿子还嫌独门独户的一室户是蜗居,2004年动员王阿姨一起卖掉老房,贷款买了一套三房两厅。但随着孙女渐渐长大,儿子的书房变成了孙女的闺房,加上三代同堂住在一个层面也有些不方便,终于全家再次下决心,卖掉三房两厅,贷款买下上海大花园的复式房,儿子又有了一个大书房。

王阿姨的搬家史其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无数家庭住房改善的一个缩影。 1981年,将阁楼、灶间、阳台等凡是能住人的全部算上,市区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2平方米,人均2平方米以下的家庭超过6.9万户。盼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住房解困工作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1991年至1992年,3.2万户人均居住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住房特困户喜迁新居,接着7.4万户人均住房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告别蜗居。这引起世界极大关注,1995年,上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呈跨越式发展,1981年人均4.2平方米,1991年人均6.7平方米,2001年人均12.4平方米,2011年人均33.4平方米。

商品房鳞次栉比,保障性住房建设也紧锣密鼓,在“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新建住宅1.3亿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约占新建住宅总面积的50%,其套数约占总套数的60%左右。预计新增供应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动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 (户),保障房套均面积也达到70平方米。

老百姓住得咋样,一看面积,二看装潢。家住徐汇区的程先生已经进行了4次房子的装修,1988年他装修的第一套房子是单位福利房,装修前走东家串西家,博采众长,为省钱,橱柜都是砖砌的,里外贴满白瓷砖,再请木匠做个木门。家具是朋友帮忙用细木工板打的,面上贴层仿木纹纸;第二套房是1998年装修的,依然没有设计师一说,连房门都是请木工用细木工板做的;2005年,在买房潮兴起时,程先生的积蓄不足以换新房,他想到了另一招:换装修,不也是住新房吗,钱还少得多。设计是装修公司免费赠送的,当时流行简约风,四白落地,最贵的是家具,客厅和卧室用北欧风情的板式家具,书柜是在宜家买的,虽是刨花板做的,但两个家具的品牌已让程先生自傲。但这几年简约风已经落后,家居市场劲刮田园风、美式风和新古典风,程先生不耐寂寞再次装修,选择的是美式乡村风格。他专门花了将近3万元请了个设计师,从平面布局到水电走向,从主题墙设计到实木家具定制,从墙纸灯具到水龙头选购,事无巨细全部设计先行,打造出一个人见人赞的新家。问他装修费是多少,程先生笑说连家具有50多万元,与1998年买这套房子的钱相当。

像程先生这样舍得在家居装潢上下血本的人如今比比皆是。本市一家知名装饰公司的设计师告诉记者,普通百姓的家居翻新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以前是一套房子住到老,基本上要住到近20年才会重新装修,但如今10年左右就会重新装修,至于单独改造厨卫、主题墙的小改项目很多人家几乎三四年就会进行一次。家居装潢也从无设计到DIY再到请专职设计师谋篇布局,装修风格紧跟国际潮流,简约风、田园风、美式乡村风、新古典奢华风百花齐放。

(责编:张湘忆、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