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早已达成,关键是下一步如何加速推进。
不久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开了一个座谈会,请来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民营企业家对民营经济新老“36条”并不太感兴趣。他们说,文件很好,但对一些垄断行业,民营企业不愿进入、不敢进入,担心有去无回。
对此,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指出,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一是要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准入;二是要放开管制,减少干预,强化竞争。
“改革的焦点,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吴敬琏表示,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核心的问题都是政府自身的改革。这个改革确实最难,原因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将会触动政府和一些官员的权力及利益。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勇气和决心“革”自己的“命”。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则说:“在中国,政府相对于市场是处于强势的,实际上我们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两个方面,政府要发挥保障公平公正的作用,市场要发挥促进经济效益的作用。如果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配合得好,会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配合得不好,市场的效率就会下降,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
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一口气列出了政府主导的三大问题:其一,政府一主导,必然扭曲价格机制、扭曲资源配置;其二,政府一主导,就产生了官商勾结的温床;其三,一定时候形成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团体。
“为什么我们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这么多年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就是政府过多干预,市场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一定要改革自身,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尖锐地指出,“一个县副县长10来个,乡镇还有四大班子,你说你是公仆,我们家里现在穷,不富裕,我们少请几个保姆不行吗?”
成思危则一再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要尽量减少审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有评论疾呼:“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百余年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这句话,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奋发进取,变革图强。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