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来洁
2012年12月02日08:39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论断,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而且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任务更加清晰,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一、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探索与升华的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我国提出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探索与升华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几次中央全会提出的重大方针和部署都包含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两型社会”建设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随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对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时,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强调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是对此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拓展和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