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来洁
2012年12月02日08:39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

  “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充满诗意的词汇,描述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建设“美丽中国”?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三个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应自然,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超过生态的承载极限,这样才能真正保护自然,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其次,要增强“三个意识”,即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人民群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需要每个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去推动生态建设,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

  首先,要坚持“三个方针”,即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在当前资源需求不断加大、资源使用效率又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必须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水平,以破解资源瓶颈;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把环境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变重发展轻保护的传统思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自然自身有修复能力,必须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顺应自然规律,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让自然用自身的方法和节奏修复自己。

  其次,要推进“三个发展”,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摆脱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发展思路。绿色发展,强调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循环发展,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低碳发展,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者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急需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第三,要构建“三个空间”,即“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空间并不大,而且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杜绝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粗放利用,这样才能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同时,必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有坚实的制度保障

  首先,最重要的是形成“三个评价体系”,即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还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会为了一时发展忽视甚至牺牲环境。要切实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思路,必须依靠制度。因此,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四个制度”,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创新经济手段,更多地运用市场和机制和规律来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因此,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就是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环境资源,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需要用足法律手段,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更多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

  第三,要完善“三个最严格的制度”,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近年来,为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我国相继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例,今年年初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三条红线”,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未来,这三个最严格的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具体目标。纲要围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6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是一份更加完备的新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