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来洁
2012年12月02日08:39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10年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工程,推进了大规模的重点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占12.6%,与2002年相比,降低22.3个百分点。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城市里的蓝天越来越多;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6168万公顷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造型优美的绿地和绵延不绝的绿道也给人们生活增添了更多绿色。

  其次,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经济结构更加绿色。“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将约束性指标扩大到4项,要求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为实现减排目标,我国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提高了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经济补偿政策,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过去6年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1%。

  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梯次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全面展开,自北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已连成一片;中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也开始有益的探索。

  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首先,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等问题十分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而粗放的利用方式导致每立方米水的GDP产出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因此,必须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普遍和迫切。今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速出台,正是源自人民群众对PM2.5的高度关注,也是我们党对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主动回应。因此,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第三,追求绿色增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也有利于我国抢占下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工业革命以来,欧洲、美国、日本等都出现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等无不暴露出工业文明发展的弊端。20世纪中后期,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理论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虽然生态保护不断推进,但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西方国家200多年工业化中出现问题的集中凸显,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要转变粗放的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需要付出更加持久而艰苦的努力。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