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2012年11月26日15:46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文化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选择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纲要》,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到了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从“新的增长点”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是对文化经济最有力的诠释。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发展文化经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换言之,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应当多从文化上寻找出路。首先,这是由文化的特点决定的。从生产方面说,文化经济的特点就是自然资源消耗少和环境污染少,而附加值高,这一特点决定了文化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理想选择。其次,这是由文化的成效决定的。文化发展了,经济也就转型升级了,文化份额的增加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巨大的直接作用。最后,这是由文化的地位决定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民追求的“幸福”就是吃饱、穿暖、住好,现在提出的民生幸福的内涵已不仅仅是丰盛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文化生活。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幸福就是不全面的,文化在民生幸福体系中应当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化经济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已被国际经验所充分证明。发展文化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很高,美国是25%,日本是20%,我国截止2011年底是3% 。我国文化产业上升的空间很大,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从国内实践看,文化产业在我国也是能够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2009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北京为12.6%,上海是14%,广东、云南、湖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并呈不断上涨之势。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2004~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10.1%、10.2%、10.3%、10.6%、11%、12.6%、12.8%。预计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可望保持15%的年增速,其规模将占全市GDP的20%,超过金融产业,成为北京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云南2007年占5.55%,2008年占5.8%,2009年5.9%。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平均是17%,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大约六至八个百分点。有些领域成就非常突出,比如电影,2011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2010年526部,2009年456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于世界第三。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 进入世界电影市场的前10名。再如一部国产电影《建国大业》的票房收入为4.5亿,超过了多年占据票房榜首的《泰坦尼克号》,也超过了很多进口大片。动漫业,2011年我国生产达到26万分钟, 占据国内动漫市场的60%以上,黄金时段的动漫节目已经由进口片为主,转向以国产片为主。所以,这些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很喜人。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一部《阿凡达》的全球票房收入达到了24亿美元,是我们国家全国电影票房的一倍以上。我国现有579家出版社,一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赶不上德国出版商贝塔斯曼一家的销售收入。

如果需要作一个定位的话,我认为我国目前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大致是:第一,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总量小、水平低,跟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跟高科技的发展不相适应,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第二,处于起跳阶段。由于这些年国家的优惠政策和一些惊人成绩的带动,许多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都认为现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时机,所以摩拳擦掌纷纷投入或者正在准备投入,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上升的阶段。第三,处于冲动阶段。文化市场到底有多大,文化经济到底有哪些项目市场前景比较好,文化市场如何配套发展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大家都想上文化项目,因此理性就少了一点,冷静就少了一点,而多了一点激情,多了一点盲目,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冲动阶段。毫无疑问,文化经济跟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一样,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同时我也认为,尽管这种冲动可能会造成一些重复建设,出现一些投资没有市场出路的项目,但不要紧,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相信通过市场的摸爬滚打,最终会复归于理性、复归于冷静,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就是初级阶段、起跳阶段和冲动阶段的三者统一。

当前,我国处在发展文化经济的最佳时机,其作用日渐显现。第一,转变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发展文化经济。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文化经济以其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选择。第二,调整、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需要发展文化经济。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三大原动力,虽然这些年我国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出口需求也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了过分依赖出口的风险,而我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就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动力和出路,所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无疑,文化消费是改善居民消费结构的必然选择,从而对文化经济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第三,企业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是发展文化经济的重要动力。借鉴国外发展文化经济的成功经验,国内先期发展文化经济取得的可观成效,以及对文化经济前景的美好预期,都会引导、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第四,国家对文化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当前文化经济发展的极好时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分的篇幅来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催化和加深了国家对文化的经济意义、经济价值的认识;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党和国家对文化的空前重视,将对发展文化经济起到越来越大的激励作用。

但是,以上我们所说的文化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只是一种可能的作用,还不是现实的作用,就是说,如果不重视文化,经济肯定难以转型升级;但重视了文化,也不一定就能够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为什么?因为文化能不能将经济转型升级的可能出路变成现实出路,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出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以为抓文化时髦了,抓文化有地位了,外国发展文化见成效了,就断定只要抓文化就能见成效。所以,近几年来,很多地方非常慷慨地投资文化项目,结果没有见效,甚至成了骑虎难下的包袱。比如,全国现有一万多家动漫企业,多数血本无归。造成这种事与愿违的原因就是在没有研究文化的出路、没有找到文化的出路之前,就开始盲目上文化项目。因此,发展文化最忌讳头脑发热、主观想象,忌讳盲目跟风、一哄而上。

(责编:赵晶、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周文彰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