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为把十八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本刊推出“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特刊,以解读、特稿、访谈、聚焦等专题形式,对十八大报告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解读,特刊内容侧重把握十八大报告的主题,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深刻内涵。愿这份特刊对读者学习十八大精神有所帮助。
本刊11月12日21版《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例释》一文刊出后,一些读者致电编辑部,表示该文简明扼要,有助于理解十八大报告的主要内容,明了十八大报告的新意,读后有意犹未尽之感,希望编辑部再出个续篇。为此,本刊编辑部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参考近期相关解读文章,对十八大报告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理成此文。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在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这一高度概括,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这一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之中,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个“更加自觉”
报告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一是“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这四个“更加自觉”,不仅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的认识,而且彰显了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迫性的强调,必将使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未来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得到丰富。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我国应尽的国际责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质的飞跃,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报告还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到2020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也在目标要求中全面呈现,明确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