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的楼宇编号是90楼,但“老党校”们仍习惯称其为“飞机楼”。作为南院的主楼,“飞机楼”自有一种统摄全局、凌驾一切的气势。人们走进南院,举首一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飞机楼”那在青葱树冠掩映中的覆有绿琉璃瓦的单檐歇山顶。走近它,看到其敦实厚重的花岗岩基座和简洁典雅的青砖清水墙面,古韵洋风得到完美地结合,极富建筑美感。楼体的正立面造型如同老式的螺旋桨飞机,这大概就是它得名“飞机楼”的缘由吧。
“飞机楼”破土动工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当时正是北平的沦陷时期。而它的诞生,却是当时中共北平地下党与日伪巧妙斗争的成果之一。据许宝骙《沦陷时期殷同的二三事》记载,当时,受中共北平特委书记王定南直接领导的地下工作者许宝骙利用家庭历史关系,打入日伪当局的高层进行隐蔽战线活动。有一次,他向组织反映,伪建设总署督办殷同拥有大量的建设经费,其为人又好大喜功,花钱手笔大。于是王定南让许宝骙去建议殷同多搞城市建筑或者修整古迹、开办学校。王定南说,这些东西将来都会留归人民,总比花钱修建军用设施去打八路军好。许宝骙建议殷同修缮了他的衙门,即解放初期的总工会大楼;在庆王府旧址修建他的住所,即解放初期的北京卫戍区司令部;修整了颐和园;再就是在今中央党校南院开办了“建设总署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建起了包括“飞机楼”在内的教学设施。所有这些果然在日后都成了人民的财产。
根据党校所存的建设施工图,“飞机楼”设计图于1941年6月完成定稿,8月通过审定,随即由泰庆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设计者是当时的青年建筑工程师徐仁祥(1911—1980)。“飞机楼”的设计思想具有典型的“传统主义”新建筑的特征,这种建筑形式是20世纪30年代受现代主义潮流影响,由杨廷宝、梁思成等留美归国的中国建筑师所创,即在建筑设计中探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现代建筑,其特点是“整体或局部的重要部位明显具有中国古典特征的建筑形式”。解放后,建造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经委会大楼以及中央党校主楼都具有这种建筑形式的典型特征。
“飞机楼”是砖混结构,立面为三段式,中间部分为三层,两侧为二层,中间部分的外立面和整座楼的基座用花岗石贴面,大门正面构图用传统石牌坊形式,楼两侧部分立面处理简洁,采用青砖清水墙饰面。中间部分的顶部为中国宫殿式的覆有绿色琉璃瓦的单檐歇山顶,其下施斗拱、雀替、枋头,点缀以中国式花纹。楼顶平台的女儿墙安装清式灰筒瓦脊,各转角安装大吻兽。立面细部的建筑装饰纹样采用中式的团花、方胜、心锁、卷草等形式,古典细部仿得十分精到,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题材与近代砖石混凝土结构体系相融合,颇为融洽,具有文化韵味,取得了相当好的艺术效果。
“飞机楼”于1942年10月投入使用,作为教学和办公场所,距今整整70年了。但工程其实并未完工,原设计中的尾楼本已经预留出了钢筋,如今还能看到“飞机楼”后歪七扭八的钢筋和混凝土预制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