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⑨

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解析

汪建新

2024年07月29日15:43    

《沁園春·長沙》最早披露於北京新華書店1949年8月出版、蕭三著的《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1957年《詩刊》雜志創刊號首次發表毛澤東的《舊體詩詞十八首》時,以《沁園春·長沙》為首篇。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由毛澤東親自審定的《毛主席詩詞》,開篇仍是《沁園春·長沙》。顯然,該詞是經毛澤東自己認定的詩詞創作的正式起點。這是一個很高的起點,其高度是由這首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確立的,《沁園春·長沙》堪稱是青年毛澤東的精品力作。

韶山脫險奔長沙

1920年11月,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創建湖南長沙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月底,毛澤東與何叔衡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回湖南后,他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共湘區委員會並任書記。1923年4月, 他離開長沙赴上海、廣州等地繼續從事革命工作。1925年2月,毛澤東帶著妻兒從上海回韶山養病,並領導農民運動,創建了中共韶山支部。

1936年,毛澤東同斯諾談話,在回憶1925年他在湖南的情況時說:“以前我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民中間的階級斗爭的程度,但是,在(1925年)‘五卅慘案’以后,以及在繼之而起的政治活動的巨浪中, 湖南農民變得非常富有戰斗性。我離開了我在休養的家,發動了一個把農村組織起來的運動。在幾個月之內,我們就組織了二十多個農會,這引起了地主的仇恨,他們要求把我抓起來。趙恆惕派軍隊追捕我,於是我逃到廣州。”據《毛澤東年譜(1893— 1949)》上卷記述:“8月28日,湖南省省長趙恆惕得到成胥生關於毛澤東組織農民進行‘平粜阻禁’斗爭的密報后,電令湘潭縣團防局派快兵逮捕毛澤東。本日,毛澤東在湘潭、韶山黨組織和群眾的幫助下, 離開韶山,去長沙。”

毛澤東如何在韶山脫險?當年雪恥會會員郭運泉回憶說:縣議員、開明紳士郭麓賓“在縣長辦公桌上看到了趙恆惕的密電,上寫著‘立即逮捕毛澤東, 就地正法’。他看后退出縣長辦公室,寫信交給侄郭士奎(在此縣當炊事員),叫他連夜送給毛主席。主席拆開信看,我也在旁邊看到,信上寫著‘澤東兄, 事急,省裡密電拿你,務希在今晚離開韶山’。”毛澤民的妻子王淑蘭也回憶說:“那天下午,澤東同志在譚家沖開會,縣裡郭麓賓派人送信到家裡,派來的人是竹南灣張滿姑的崽,姓郭。送來信后,家裡就派人去譚家沖喊了他。他接到信,又用開水泡點飯吃, 轎子是我給他請的。澤東同志先給他們講好,抬的誰?抬的郎中。送轎子的人,隻一天一夜就回來了。團防局隔了幾天才來捉澤東同志。因澤東同志沒在家,隻開了些錢就了事。”

關於1925年9月上旬的情形,逄先知、金沖及主編的《毛澤東傳》描述道:“這時,毛澤東已到了長沙。就在趙恆惕的眼皮下舉行秘密會議,向中共湘區委報告韶山農民運動的情況。他還到湘江邊上,橘子洲頭,回想當年風華正茂的師范生生活,寫下有名的《沁園春·長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之后,他前往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

激越豪邁贊秋景

  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秋因蕭瑟凋敝、滿目蒼涼等特質給人以某種特殊感受。“睹落葉而悲傷,感秋風而淒愴。”絕大多數古代詩人每每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系在一起,以蕭瑟的清秋意象傳達人生的煩悶、生命的憂患。這一文學主題從《詩經》《楚辭》到建安文學,從唐詩宋詞到元曲清詩,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嬗變和積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個體意識到群體意識,最終形成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學意識。

毛澤東詩詞創作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幾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描寫春天的作品,卻有多首詩詞吟詠秋色或寫於秋天。《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贊美秋天最全面、最生動、最成功的作品。毛澤東沒有附和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調,他打破肅殺哀婉的文人悲秋傳統,高揚贊秋情愫,展現出遼闊豪邁的藝術境界,彰顯了豁達激越、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

《沁園春·長沙》上闋借秋景抒發革命激情,呈現給讀者一派壯麗的湘江秋景。他走進自然,站在時代的高峰上,以寬廣博大的胸懷、精微深遠的洞察力以及哲理思想和浪漫詩情相結合的語言,創造出不同凡響、耐人尋味的“秋”意象,充滿新穎別致的風採神韻,足以使千古文人的悲秋文字黯然失色,堪稱詠秋詩詞的典范。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毛澤東獨自佇立於橘子洲頭,目送湘江經過橘子洲頭向北流去,進洞庭湖,匯入長江。“寒秋”一詞給人寒氣扑面、秋風淒厲之感,既點明了作者到達長沙的時間,暗示了當時軍閥混戰的社會現實,也是作者自己身處險境的切膚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給人一種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曠感。

上闋的主體是繪景,一個“看”字總領七句, 描繪出立體的壯美秋景, 恰如李白《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名公繹思揮彩筆,驅山走海置眼前”, 可謂是大筆寫意。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岳麓山群峰聳立,層次分明,像是染了紅色,儼然“霜葉紅於二月花”。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練, 秋江碧波,蜿蜒流過的湘江如翡翠般清澈晶瑩,千帆競發, 生機勃勃,可謂“秋水共長天一色”。仰視:“鷹擊長空。”秋高氣爽, 雄鷹振翅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湘江水透明見底,天空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相映成趣。魚兒游在水中,也仿佛是游在空中,活脫脫一個“翔”字給人無限遐思。

蘇軾《題藍田煙雨圖》雲:“味摩詰之詩,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 畫中有詩。”《沁園春·長沙》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一體。面對如此生機盎然的秋景,作者不禁心動神馳,噴涌出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深刻揭示秋景之真諦和自然之奧秘,進而發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驚天動地的詰問。

仰天長問悵寥廓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沁園春·長沙》的詩眼,振聾發聵,真乃千古絕唱。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37首)之后,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組織翻譯出版英譯本。1964年1月,毛澤東應英譯者的請求,就自己詩詞中的一些詞句作了口頭解釋。他說:“‘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 軍閥統治,中國的命運究竟由哪一個階級做主?”這句詩,既充滿深沉的理性,又洋溢昂揚的激情,是青年毛澤東憂患意識的高度凝練,也是他上下求索的集中體現。

毛澤東的悵然天問,與屈原的不朽名篇《天問》遙相呼應。屈原被逐,心中憂愁憔悴,仰望蒼穹提出170多個問題而成《天問》。1949年12月,毛澤東在出訪蘇聯的火車上,同蘇聯漢學家尼·費德林談起屈原時說:“屈原生活過的地方我相當熟悉,也是我的家鄉麼。所以我們對屈原,對他的遭遇和悲劇特別有感受。我們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我們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后代,我們對他的感情特別深切。”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同幾位哲學工作者談話時說:“到現在,《天問》究竟講什麼, 沒有解釋清楚。《天問》講什麼,讀不懂,隻知其大意。《天問》了不起,幾千年以前,提出各種問題, 關於宇宙,關於自然,關於歷史。”毛澤東一生鐘情屈原,研究《楚辭》,探尋《天問》。毛澤東不僅繼承了屈原的詩詞傳統和浪漫精神,也弘揚了屈原的愛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自古就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不朽精神。毛澤東生不逢時,“長夜難明赤縣天”,彼時中華民族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蹂躪,內遭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早在韶山讀私塾時,毛澤東就讀了《盛世危言》《支那分割之命運》等書,開始朦朧地意識到國家貧窮落后。毛澤東自幼懷有憂國憂民之心,具有強烈而厚重的憂患意識。深沉的憂患意識不僅體現在毛澤東的理論著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懷的詩詞裡,深刻地影響著毛澤東的行為方式和情感表達,成為他勇於探索和不懈奮斗的不竭動力,不斷激發他奮發圖強、攻堅克難的決心和勇氣。

對於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傳入中國的各種新思潮、新學說,青年毛澤東都深淺不同地學習過、研究過,有的還認真地實踐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和路徑中,經過反復比較和鑒別,毛澤東同志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瀾’,還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同志始終都矢志不移、執著追求。”1921年初,毛澤東把新民學會的宗旨“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但馬克思主義本身並不是“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現成方案。“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詰問,蘊含著“敢問路在何方”的深邃思考,彰顯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擔當。

往昔崢嶸歲月稠

長沙是毛澤東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征途的光輝起點。1911年,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開始了12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斗爭生活。1914年至1918 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1918年4月, 他與蔡和森等人創建新民學會。“五四”時期,毛澤東積極參與、組織長沙學生和市民的反帝愛國運動。1919年,他主編了《湘江評論》。隨后,他又領導了驅逐北洋軍閥張敬堯的斗爭。毛澤東在長沙的經歷可謂波瀾壯闊,他佇立橘子洲頭,怎會不撫今追昔?

《沁園春·長沙》下闋深情回憶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以“憶”字為統領,以情為線,帶情敘事, 抒寫昂揚的意氣和豪邁的激情。“攜來百侶曾游”, 點明作者過去常和志同道合的學子來橘子洲游覽,為下文做鋪墊。“崢嶸歲月稠”,是“曾游”的時代特征。一個“恰”字打開記憶的閘口,“同學少年”是“百侶”的年齡特征﹔“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是“百侶”的素質特征﹔“揮斥”“指點”“激揚”, 表達“百侶”的活躍氣勢與熱血豪情。“糞土當年萬戶侯”,典出《離騷》“蘇糞壤以充幃兮, 謂申椒其不芳”,“糞壤”是楚懷王左右的親信奸臣, 如上宮大夫靳尚之流。“百侶”們撰寫激濁揚清的文章,反對弊政、提倡革新。在熱血青年們的眼中,那些毫不顧及國家和民族前途的達官貴人,如同封建時代的萬戶侯一樣,卑鄙無恥,為人不齒,糞土不如。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1958年12月21 日,毛澤東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批注道:“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於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隻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這句詩表面上是在回憶湘江游泳的經歷,同時也隱含作者真心希望昔日的“百侶”們能同自己繼續搏擊時代大潮,“到中流擊水”,不斷掀起中國革命的新高潮。

《沁園春·長沙》是一篇游故地而觀秋景、憶同窗而思往事、勵斗志而抒豪情的壯美辭章,寫秋景而不衰颯,憶往事而不惆悵,體現了革命者改寫中國歷史的豪情壯志,也充分展現了詩人毛澤東豪邁奔放的革命氣概。詞中景物壯麗,人物英俊,事跡卓絕, 情感豪邁,相互輝映,大氣磅礡。毛澤東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這首詞使深刻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得益彰,不愧是顯示青年毛澤東卓越詩情的上乘之作。

(來源:《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13期,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點擊查看“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系列其他文章

孩兒立志出鄉關——《七絕·呈父親》解析

驚濤拍岸怒聲吼——《四言詩·〈明恥篇〉題志》解析

長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為發浩歌——《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解析

與天與地與人斗——《四言詩·奮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處尋——《四言詩·祭母文》解析

一鉤殘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憑割斷愁絲恨縷——《賀新郎·別友》解析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