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奎
2020年10月26日10:2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被擺在解決實際問題必備能力的重要位置,並指出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這既是對黨一貫堅持調查研究優良傳統的繼承,也為年輕干部在治國理政中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指引。
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要有政治站位。缺乏政治方向的調查研究,即使做得再扎實,都是“無根的”、徒勞無功的。如果政治站位不堅定,方向就可能產生偏差,調查研究也就南轅北轍,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所以,提高調查研究能力,首要的是不斷加強政治能力訓練,提高政治站位,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唯有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才能破除陳舊的思維定勢和工作模式。站高望遠,才能有大局觀,進而明確解決問題的難點所在,為開展調查研究找准方向。同時,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確保政治站位堅定。在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始終堅持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搖、政治方向不偏,始終做到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責。唯有政治站位堅定,才能不受污風邪氣的影響,達到“我自巋然不動”的政治定力,進而為調查研究保駕護航。
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要有人民情懷。深厚的人民情懷既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現實要求,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年輕干部如果缺乏人民情懷,就很容易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缺乏真心實意的調查研究,必然引發群眾的反感。如此調查研究得出來的結論必然假、大、空,依靠如此結論做出來的決策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當然,如果人民情懷不深,就很容易“下得去”但“沉不進去”。雖然進村入戶,但不能與群眾促膝談心﹔雖然問計於民,但卻容易偏聽偏信。增強人民情懷,首要的是放低姿態到群眾中去,拉近與群眾的空間距離﹔以誠心打動群眾,用誠心換真心,拉近與群眾的心理距離。讓群眾多說話,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做好群眾的“聽眾”﹔讓群眾說真話,認真思考群眾說話的語氣、情緒,發掘群眾的睿智話語。與此同時,要多聽多問多了解,認真傾聽,但卻不偏聽﹔相信群眾,但卻不偏信,從而獲得對問題的全方位認識。在此基礎上,要對群眾的意見進行認真研究,全面分析,鑒別真偽﹔仔細分析,分清主次,從而找准群眾的真實心聲。
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要有問題導向。領導干部搞調查研究,要有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下去,盡力掌握調查研究活動的主動權。沒有鮮明的問題導向,調查研究就失去了“靶心”。沒有“靶心”,調查就變成了一個信息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固然又多又全,但卻讓人漫無頭緒﹔研究則變成了一根線索之“針”,什麼都能從“眼”中穿。雖然看起來都相關,但卻看不清本質。強化問題導向,首要的是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抓住前沿性、全局性、長遠性的大問題﹔緊扣地方發展需要,關注思考最多、抓得最緊、關系最切的現實問題,在對問題進行系統凝練的基礎上,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在深入群眾之時,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發現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痛點和堵點,發掘群眾最關心、亟待解決的真問題,找到滿足群眾期求、符合地方實際、順合中央精神的真舉措,確保辦法切實可行。
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要有扎實作風。調查研究既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缺乏扎實的工作作風,很難做好全過程閉環,更難以取得實質性成效。作風不扎實,調查研究就很容易“走過場”,走馬觀花轉一圈,沒有章法要材料,蜻蜓點水見群眾,淪為典型的“形式主義”﹔作風不過硬,就容易好高騖遠、急功近利,試圖通過一時一地的調查研究做出決策,妄圖通過一個主題的調查研究終身受益,看不到客觀世界的復雜性、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性,是典型的靜態思維。堅持無需要多走訪、有問題必調研,堅決反對“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做派,堅決反對“偽調查主義”現象,在求實上著力,在求真上努力,在求全上用力。要有扎實的工作作風,就要樹立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堅持調查無止境理念,隨時准備修正錯誤,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通過科學調研,對不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的問題,要堅決地改,讓群眾有信心﹔對群眾亟待解決的煩心事要及時辦,讓群眾安心﹔對群眾想要解決的難事要努力辦,讓群眾放心。真正把調查研究能力作為開展工作的“必備事”和“基礎項”。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的建設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系列解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