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創新 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黃守宏

2018年04月18日14:0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剛剛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政府工作,深入闡述了2018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對新一屆政府工作提出建議。《報告》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貫穿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必須准確把握、深入領會,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穩中求進、切實可行的總體部署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履職之年。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根據需要和可能,《報告》提出了2018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穩中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宏觀杠杆率保持基本穩定,各類風險有序有效防控。按照《報告》要求,在2018年工作中要注重把握以下三點。

一是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就意味著,經濟從“轉向”高質量發展到“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現在已到了緊要關頭。我們必須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置於經濟工作的中心位置,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戰略目標,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一重大原則,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工作主線,致力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使我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需要指出的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堅持運用唯物辯証法,正確認識和處理增長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內在統一的。隻有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經濟增長才可持續﹔隻有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質量效益提升才有支撐。那種把速度與質量效益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看法和做法,是片面的、有害的。要尊重經濟規律,統籌兼顧、遠近結合,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使經濟平穩增長和質量效益提高互促共進,加快實現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轉變。

二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依靠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根本要靠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鏗鏘宣示,“中國改革的領域將更廣、舉措將更多、力度將更強”“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我們要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開放要再擴大,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要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三是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事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必須高度重視,採取強有力的舉措。《報告》強調,要分別提出工作思路和具體舉措,排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確保風險隱患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重點突出、求真務實的工作建議

《報告》對2018年政府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包括九個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立足於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振興實體經濟、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從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作出了安排。

1.發展壯大新動能。要以更有力舉措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生產、流通、消費模式深刻變革,使新動能更快更好發展壯大,早日挑起經濟發展的大梁。對已具規模的新興產業,要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打造更多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航母”﹔對正在成長的新興產業,要包容審慎監管,留足發展空間﹔對處於萌芽狀態的新興產業,要超前謀劃布局,掌握未來產業競爭的主動權。同時,大力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深入推進“互聯網+”。速度快、價格低、安全性高的信息網絡是新動能成長的基礎支撐。

2.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我國雖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優、大而不強,總體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要推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意義的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努力在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走在國際前列。《報告》提出,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3.繼續破除無效供給。2018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要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法規標准,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適當提高南方地區煤礦產能退出標准,加快北煤南運大通道建設,更多發揮北方優質先進產能作用。統籌做好去產能和保供應等工作,保持市場供需平衡和價格穩定。鞏固清理“地條鋼”成果,防止死灰復燃。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力度,完善各方依法分擔債務的處置機制,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

4.深化“放管服”改革。近幾年“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但企業和群眾仍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世界銀行《2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我國營商環境隻排到第78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018年要圍繞改善營商環境和解決群眾辦事創業難等問題,更大力度地放權,更加有效地監管,更為高效地服務。

5.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為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要在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同時,繼續推動降低稅費成本和要素成本。《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減稅降費舉措,預計2017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減輕市場主體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

(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報告》強調,要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1.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總體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仍然薄弱,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少,不少領域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重要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報告》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准建設國家實驗室,以增強科技創新的基礎支撐能力。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建立跨界協同創新平台,打破“圍牆”,打通基礎研究、技術發明與產業發展,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推動科技創新效率提高和創新成果加快轉化應用。《報告》提出,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研究,推進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2.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推進科技創新,必須調動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關鍵是建立有效的激勵與保障機制。《報告》強調,有悖於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要抓緊修改廢止﹔有礙於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心砍掉,並圍繞建立有效的激勵與保障機制、營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環境,提出了一系列舉措。要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給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權,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改革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制度,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採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保障、社會上受尊敬。

3.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這些年,通過推動“雙創”,使社會整體創新效率迅速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中國列第22位,較2013年上升13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報告》提出,要打造“雙創”升級版,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推動人力資源自由有序流動,使各類人才各展其長。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拓寬外國人才來華綠色通道。

(三)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

《報告》指出,要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重要契機,推動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對一些重大基礎性、關鍵性改革進行了部署。

1.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是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變革。要推動國有資本優化配置,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進國有企業橫向聯合、縱向整合和專業化重組,促進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目前,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雖已基本完成,但法人治理結構、經營機制等還不完善,要加快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推進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分層分類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完善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加快解決企業辦社會等歷史遺留問題。積極探索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國有資產監管要加快由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制定出資人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授予企業完整的經營自主權,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擴大就業、增加投資的主力軍。這幾年,民間投資增長乏力,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7年已降至60.4%,比最高年份下降了幾個百分點。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作用,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報告》要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全面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要放寬市場准入,破除歧視性限制和隱性障礙。《報告》強調,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

3.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報告》指出,要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為基本導向,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明確要求依法嚴肅處理各種侵權行為,依法甄別糾正產權糾紛申訴案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報告》要求實行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以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等問題。經過多年改革,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健全的商品市場體系,但生產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后,要素價格不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各種市場壁壘仍然存在。這一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此,《報告》對加快技術和土地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深化資源類產品和公共服務價格改革以及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作出了部署。

4.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關鍵點。2018年要研究制定交通運輸、科技、環保等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抓緊制定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方案。深化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完善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體系。在營改增后,地方稅主體稅種缺失問題日益顯現,要健全地方稅體系,適當增加地方稅種和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加快培育地方稅源。房地產稅涉及面廣、影響大、社會關注度高,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改革個人所得稅,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

5.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報告》著眼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特別是解決好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對深化金融改革作出了部署。要改革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健全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穩定農信社、農商行和農合行縣級法人地位,支持金融機構擴展普惠金融業務,規范發展民營銀行、村鎮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提高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比重。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化利率調節機制和傳導機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統籌金融管理資源配置,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制度。

6.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佔總人口的17.3%,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1.6億,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應對人口老齡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4萬多億元,全國社保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也超過2萬億元,總體上收大於支、略有結余。但部分地區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甚至用盡歷年結余,不可持續問題比較突出。要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積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增強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下一頁
(責編:孫爽、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