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城市核心區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研究【2】

倪咸林

2018年01月15日09:4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三、社區治理“多元分類合作網絡”及其完善之策:基於Z街道的經驗

(一)“多元分類合作網絡”模式內涵

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Z街道社區治理服務形成了獨特的框架體系和運行機制,激發了社區各類社會資本,實現了政府與社區各類主體的良性互動與互信,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進一步規范上述互動和互信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和服務效果。筆者將這種模式概括為“多元分類合作網絡”的社區治理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突出了黨委領導,與駐區單位、非公企業等新形勢下的多元主體建立黨建聯席機制,構建黨組織多元分類的領導與服務網絡。二是突出了政府與社會的互動與合作,通過對社區各類行動主體按照一定標准進行分類,根據不同類別行動主體自身獨特的社會資本構建相應的平台和機制,形成多元分類的治理和服務格局。三是突出了制度相互嵌套,以黨建制度創新促進政府與社區良性互動,以政府與社區社會資本良性互動制度創新促進社區良性運轉,以社區良性運轉制度創新促進社區社會資本的增長,形成合作治理的網絡格局。

(二)“多元分類合作網絡”模式架構

“多元分類合作網絡”的社區治理服務模式,核心是通過制度安排,調動社區社會資本優勢,根據社區多元行動主體的類別、優勢和行為邏輯,構建多元分類的合作網絡,促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達到社區善治。該模式宏觀上分兩個子系統,第一個子系統突出黨建引領,主要體現為黨委領導下黨建合作網絡,包括上文提到的與駐區單位、與非公企業等成立的聯席機制,還包括未來與其他群體成立的聯席機制。第二個子系統突出政府主導,主要體現為街道與社區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形成的多樣化合作機制。

通過對社區各類主體按照一定標准進行屬性分析和分類,我們在宏觀結構的下層構建了多元分類合作網絡的社區治理和服務結構(見表1)。不同主體經由各自的渠道和不同的機制,有序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並通過制度安排規范各類主體之間的互動,在不斷的互動中增進互信,在互信中增強社區凝聚力和認同感,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社區治理能力的提升。 

表1“多元分類合作網絡”的社區治理和服務結構

另外,不同主體構成的系統之間不是封閉的、靜態的,而是相互開放的、動態調整的,並以利益的相關性為紐帶,將不同類別的社區主體重新整合,形成相互嵌套的合作網絡。如關鍵個體既可以通過文體聯合會參與社區服務,也可以通過基層協商民主表達政治訴求,還可以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社區公益行動,而每種身份都有相應的制度安排規范他們的行為和互動規則,從而確保合作網絡的有效性。

(三)完善城市核心區社區治理服務的政策建議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創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處於大變革大轉型時代的基層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也不例外。理論分析也啟示我們,社會治理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地方性的,基於差異性的社區治理經驗不一定具有普遍適用的必然性。然而,拋開具體的制度細節,從社區治理和服務實踐中仍然可以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這些規律對於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模式具有重要價值,也對其他具有類似屬性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於城市核心區社區治理服務,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給予充分的創新空間。首先,切實為社區減負,改變社區“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治理困局,使社區回歸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治理本位。其次,給予社區充分的自主治理空間,在人力、物力等政策上給予傾斜,實現社區治理特色化和多樣化。第三,鼓勵城鄉之間、先進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進行合作,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

2.樹立平等合作的理念。首先,改變政府單打獨斗的治理理念,樹立政府與社會優勢互補、平等合作的治理理念。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和鼓勵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第三,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城鄉社區協商,完善居民自治,實現社區公共事務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

3.搭建多元開放的平台。首先,對社區各類社會主體進行摸底,並建立基礎數據庫。其次,對社區各類主體進行屬性分析,挖掘每類主體擁有的獨特的社會資本,分析這些社會資本具有的治理資源。第三,搭建多元的開放平台和機制,引導和鼓勵不同主體有序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

4.完善制度和政策體系。首先,通過對不同主體和機制進行有針對性的制度設計和安排,規范不同主體的行為及其互動機制。其次,通過物質和非物質的互益性的制度設計,完善各類主體參與社區事務治理的激勵機制。第三,通過信息公開、信用評級等懲罰性的制度設計,對違規主體和行為進行嚴格追責。

5.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首先,依托城市核心區科技優勢,大力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在社區養老、醫療、救助等方面實現“互聯網+”優勢。其次,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APP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社區服務能力,促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第三,整合社區多元平台,打造“一門式”服務體系,降低社區治理成本,提高社區治理效率。

城市核心區社區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中央倡導強化基層社區治理的背景下,各地都因地制宜進行了創新實踐。Z街道社區治理的經驗做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未來還需要對城市核心區社區治理進行多案例比較分析,構建更為普適的治理模式與機制,進而促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文獻

[1]金太軍,劉培功. 包容性治理:邊緣社區的治理創新[J]. 理論探討,2017(2).

[2]李強. 中國城市社會社區治理的四種模式[J]. 中國民政,2017(1).

[3]孫柏瑛,游祥斌,彭磊. 社區民主參與:任重道遠——北京市區居民參與社區決策情況的調查與評析[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1(2).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期

上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