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進展與未來展望

馬寶成 呂洪業 王君琦 安森東

2017年11月02日15:0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明確要求。新一屆政府把“放管服”改革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先手棋”和“當頭炮”,有效激發了企業和市場活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改革也存在“最先一公裡”“中梗阻”“最后一公裡”、監管“短板”和服務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放管服”改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經濟新動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必須多措並舉、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出發,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把簡政放權等改革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多次做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新一屆政府成立之初,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在“放”上下大氣力,努力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在“管”和“服”上不斷創新,努力做好監管的“加法”和服務的“乘法”。近五年來,逐步形成了“放管服”改革的系統工程,對經濟新常態下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保就業、惠民生、防風險發揮了積極而重大的作用。認真總結近年來“放管服”改革取得的積極成效,正視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下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具有重大意義。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的重要進展與積極成效

近五年來,“放管服”改革為破解政府職能轉變中長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找到了一條新路,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一)大力推進簡政放權

1.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審批。本屆政府成立之初,國務院部門各類審批達1700多項,投資創業和群眾辦事門檻多,不僅抑制了市場活力,而且容易滋生腐敗,企業和群眾對此反映強烈。新一屆政府大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務院部門先后分9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本屆政府承諾的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的目標提前兩年超額完成。[1]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連續兩次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層面核准的項目數量累計減少約76%,95%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98%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改為網上備案管理。清理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323項,74%的中介服務不再作為審批要件。地方政府有序開展“接、放、轉”,多數省份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左右,有的達到70%。[2]

2.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記由“先証后照”改為“先照后証”,前置審批精簡了85%﹔注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在全面實施“三証合一、一照一碼”基礎上,推進“五証合一”“多証合一”,對個體工商戶實行“兩証合一”,進一步簡化了証照手續,降低了企業准入門檻和生產經營成本﹔簡化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手續、推行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等措施,全面建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努力營造便捷准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3.著力深化收費清理改革。新一屆政府不斷加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力度,先后出台了《國務院關於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等文件,大力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基金等,重點查處利用行政權力壟斷經營、強制服務、強制收費等違法行為。中央和省級政府取消、停征和減免收費1100多項,其中中央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少69%、政府性基金減少30%,每年減輕企業負擔1500億元。中央政府定價項目減少80%,中央對地方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一半以上。[3]

4.積極推進資質資格改革。國務院加大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清理力度,分7批取消了434項職業資格,佔總數的70%以上。建立和實施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清單之內除准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與就業創業挂鉤。

(二)多措並舉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1.加快轉變監管理念。2014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簡政放權、依法監管、公正透明、社會共治的市場監管改革原則,提出了加快形成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格局,到2020年建成體制比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場監管體系改革目標。隨著加強監管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監管理念不斷轉變,監管意識不斷加強,“重審批輕監管”“會批不會管”“對審批很迷戀、對監管很迷茫”等現象得到改變。

2.上下聯動推進監管體制機制改革。中央層面,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組國家能源局,從機構改革和體制改革上注重加強市場監管。地方層面,各地積極探索監管機構和監管體制改革,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整合工商、質檢、食藥監等職責,組建市場監督管理局,並在機構整合的基礎上推進地方行政綜合執法改革,完善監管體制機制。

3.積極創新監管方式。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機制,抽查全程留痕,責任可追溯,嚴格限制監管部門自由裁量權。建立企業信息公示、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等制度,發揮信用懲戒作用,維護市場交易安全,使“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推進“互聯網+監管”,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加快中央部門之間、地方之間、上下之間信息資源共享、互聯互通,整合形成統一的市場監管信息平台,形成監管合力。

(三)不斷優化政府服務

1.政務大廳服務加快升級。各地普遍設立政務大廳,服務內容不斷增加,服務手段不斷創新,服務效率不斷提高,實現了從1.0到4.0版本的飛躍,不僅是市場主體和老百姓辦事的主要平台,也成為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

2.政務服務網內容日益豐富。各地積極探索“互聯網+公共管理”“互聯網+公共服務”“互聯網+公共政策”的現代政府服務模式。從最初的網上信息發布、行政審批事項網上申報,到部分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再到移動客戶端網上服務,內容越來越豐富、方式越來越便捷。

3.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加強。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提高居住証的“含金量”,保障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依法享有居住地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出台促進就業創業的多項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利用社會力量,加大購買基本公共服務的力度。

(四) “放管服”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1.政府效率不斷提升。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審批環節,優化審批流程,規范審批行為,這些改革措施有效縮短了審批時限,為企業、群眾辦事節省了時間。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監管意識,補齊監管“短板”,進一步規范了市場秩序,維護了市場公平競爭,有效激發了活力。政府服務不斷優化,政務大廳辦理率、辦結率和政務服務網辦理率、辦結率明顯提升。

2.政府治理規范化、制度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立各級政府權力、責任清單制度,是提升政府治理制度化水平的創新舉措。目前省級、縣級權責清單制度已全面推進,政府治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3.營商環境逐步改善。商事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創辦企業的門檻、縮短了企業注冊登記時間,有效改善了營商環境,激發了創業創新的積極性。世行發布的《2017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近3年我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躍升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4]調查顯示,市場、社會對優化營商環境的滿意度達到了82%。[5]

4.企業稅費負擔明顯降低。本屆政府全面推開營改增,出台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2013—2016年累計為企業減輕負擔2萬多億元。2017年上半年,已出台的減稅降費措施可以使企業全年減負超過1萬億元。[6]

5.市場主體迅速增加。簡政放權改革打開了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887萬,同比增長13.2%,其中新登記企業291萬戶,增速11%。2017年二季度新設企業就業貢獻率26.6%,戶均從業人員7.14人,同比增長17.6%。[7]

6.社會和群眾充分認可。群眾對“放管服”改革的滿意度持續上升。調查顯示,96.6%的網民認為改革激發了企業活力和社會創造力,84%認為便民服務更加有效。[8]

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