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2017年08月17日09:48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三、香港國民教育存在的問題
由於特殊的歷史和現實原因,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香港的國民教育,不是在一個歷史連貫的常態社會推行的,而是在一個主權交替的社會重新構建的。在長期的殖民統治過程中,香港和祖國經過了上百年的分離,國民教育幾乎處於空白,香港市民對國家的歸屬感比較淡薄。同時,香港和內地在政治經濟制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深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影響的香港市民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中國內地的文化和價值觀。盡管回歸20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進學校的國民教育進程,社會各界也積極參與,來喚醒香港人的國民意識和愛國意識,香港與祖國的關系由疏離到逐漸密切,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成績。但是,2012年的“國民教育事件”,以及此后多次民調顯示的部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模糊,都反映出香港的國民教育依然存在深層次的問題。可以說,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任重道遠。
香港的國民教育,主要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殖民時期國民教育存在過度缺失。縱觀香港教育的發展過程,港英政府仿照英國教育制度確立的課程體系,幾乎沒有涉及國民教育的內容。在香港教材中很少提及中國和中國社會,並且刻意回避了香港與內地關系以及香港地位等問題。殖民發展時期,公立學校的歷史課以介紹歐洲歷史為主,中國歷史只是簡略提及,而且將很多歷史事件排除在教科書之外,使香港人對香港近百年的歷史缺乏應有的認識。﹝8﹞港英政府進行“世界公民”的教育引導,香港人更多接受的是“我是香港人”、“熱愛香港”的教育,國家意識逐漸模糊。即使在香港回歸后,雖然在學校裡開設中國歷史課程,但是由於香港長期以來接受的西方自由思想,一些爭議性事件在教科書中仍然不被錄入。殖民時期國民教育的缺失,使部分香港人對祖國內地產生疏離和隔閡,對國民教育的開展產生了阻礙作用。“國民教育事件”表面上是香港國民教育施行過程中的積累問題的集中爆發,實際上主要是港英政府長期開展殖民教育的消極影響。
第二,部分香港人對“一國兩制”存在嚴重誤讀。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並被香港《基本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等個別地區依法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變,法律基本不變,香港同胞當家做主,自行管理自治范圍內事務,香港人享有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但是,有些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方針存在錯誤認識,刻意弱化“一國”,片面強調“兩制”。在這一觀念影響下,有些香港人對國民教育存在誤解。還有一些社會團體或利益集團故意歪曲國民教育概念,攪亂爭議焦點,制造社會矛盾,將國民教育問題作為撈取政治資本的工具。
第三,香港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制度存在巨大差距。政治經濟制度與意識形態的不同,是有些香港人身份認同模糊的重要根源。根據“一國兩制”方針,香港在回歸之后保留了資本主義制度。由於深受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有些香港人對內地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了解甚至誤解。盡管中央政府從未強迫香港復制內地的政治經濟制度,而是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保留了香港原有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保証了香港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但是有些香港人對“一國兩制”方針心懷疑慮,對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國民教育有抵觸情緒。
第四,香港國民教育的政策措施存在較大偏差。回歸20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取得了國民教育的突出成績,但是,有些政策措施也有值得反思和檢討的地方。首先,在時機上,香港沒有抓住回歸前后香港市民國家意識高漲的難得機遇,破除舊的殖民教育條件,重建新的社會政治觀和價值觀﹔其次,香港沒有足夠重視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沒有讓青少年深刻了解香港在回歸祖國前后的歷史,包括在殖民統治時期“英人治港”的不民主、不公正的屈辱經歷,以及在回歸祖國之后實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並在祖國支持下取得繁榮穩定的偉大歷史過程﹔再次,香港國民教育局限於學校教育,忽視公眾和社會團體的作用﹔最后,香港國民教育的視角比較狹隘,沒有樹立“大國民教育”的理念。例如,引發爭議的“德育與國民教育科”不一定單獨設立,可以把國民教育融入已有的德育、歷史、地理等課程中,滲透到整個教育過程甚至整個香港社會。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