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07:5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在發展中國家實踐中的失敗
結構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結構主義主張的進口替代戰略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得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尤其是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增強了這些國家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降低了經濟的對外依賴程度。但這一戰略在發展現代化大工業的努力上卻遭遇了挫敗。阿根廷、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和許多非洲國家的工業化發展經驗表明,進口替代戰略大幅降低了經濟效率,抑制出口,加劇失業,導致國際收支惡化和危機不斷。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東亞的一些經濟體,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我國台灣地區,則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過渡后,採取了出口導向戰略。
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推廣蔓延,並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經濟繁榮,反而弊端不斷暴露,消極影響日益凸顯,給眾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危害。俄羅斯推行新自由主義的教訓非常慘痛。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批歐美派理論經濟學家在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休克療法”,包括價格自由化、國有資產私有化、財政穩定化等。由於在改革上急於求成、忽視國情,“休克療法”給俄羅斯帶來了惡性通貨膨脹、國有資產被大規模侵吞等極其嚴重的后果。拉丁美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由於推崇新自由主義,並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推進貿易自由化,放鬆資本賬戶管制,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導致國家經濟嚴重衰退。
新自由主義或“華盛頓共識”的失敗在於,它以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制度及其發展模式為圭臬,認為后進國家要實現經濟的起飛和現代化,在經濟制度和政策安排上必須向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看齊,實施全面的、徹底的甚至是過度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改革。過度的自由化導致東歐和拉美國家民族經濟凋敝,國內經濟和金融大多被外國資本所控制﹔過度的私有化導致拉美國家儲蓄率大幅下降,進而導致其經濟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過度的市場化導致多數拉美、中東和東歐國家基礎設施得不到有效改善,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這就在事實上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的破產。
推薦閱讀: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