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10: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二、網絡空間國際合作勢在必行
發展是合作的目的,而合作則是有序發展的保障。互聯網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經濟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認真應對、謀求共治、實現共贏。
(一)“全球一網”改變了傳統地緣的戰略縱深,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網絡空間國際合作勢在必行
習總書記強調,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網絡空間,對中國乃至世界和平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如何治理互聯網、用好互聯網都是各國的關注,各國也在研究這個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網絡空間全球互聯的特性,跨越了物理空間的地理界線,給國家間合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網絡空間作為人類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溝通渠道,全方位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何如、是否願意,實際上都已經處在一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中,“全球一網”深刻改變了世界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一國的網絡空間安全穩定直接影響全球網絡空間的繁榮發展。因此,今天的網絡空間承載的不再是一兩個國家,也不是某一個網絡強國,而是全世界幾十億人,全球網絡空間已經是密不可分的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生產生活,互聯互通的環境使全世界的人們能直接交流、協作,形成一個虛擬而復雜的龐大群體社會。為了網絡社會能夠形成安全有序的環境,使所有國家協調步伐、減少隔閡,那麼加強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成為必然的全球共同需求。
(二)“非對稱性”顛覆了傳統力量的對比關系,防范網絡恐怖主義是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現實目標
網絡空間一點接入,全球通達,為恐怖主義分子和組織實施恐怖活動提供了攻擊的渠道﹔同時,網絡空間正在日益成為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信息基礎設施已經直接關系國計民生,這使網絡攻擊的影響更加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網絡空間是互聯網時代的基礎活動空間,基於互聯網破壞能力早已跨越了傳統認知,成為恐怖主義實施活動的主要戰場。網絡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一切皆在網中,網絡與實體深度融合,通過網絡直接操控終端實體,已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關系國家命脈的交通、金融、經濟、文化等核心領域都實現了網絡化,毋庸置疑,互聯網對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滲透越來越明顯,但其在不斷提高效率和傳播的同時,也成為網絡空間中國家安全的“命門”,深刻地影響著國家安全與發展。另一方面,網絡空間的隱蔽性、無疆性加劇了非對稱性效果,顛覆了傳統力量的對比關系,使得網絡恐怖主義個人或組織就有能力對一個國家發起網絡威脅。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而在網絡空間,更加可怕的危險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敵人在哪裡。面對無所不在網絡恐怖主義,隻有加強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應對這種非對稱的安全威脅。
(三)“先發優勢”帶來了網絡空間的不均衡態勢,遏制網絡霸權成為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持久戰
網絡空間發展極不平衡,在時代前進的過程中,一部分國家始終保持技術的領先,后發展國家隻能跟在后面按著先進國家的技術規則模仿前進。網絡空間的技術領先者從先天上就佔據著一定的先發優勢,這種優勢體現為國家間的能力對比優劣。在互聯網領域,發達國家處於優勢地位,尤其是像美國這樣的,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具有先發優勢,基本上大多數國家的操作系統、核心芯片、數據庫都是依賴美國。實際上美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網絡空間先發優勢遠遠不止於此,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下,這種先發優勢變得更加明顯。首先,最重要的是整個基礎設施的運行是不對稱的,美國具有掌握全世界基礎設施運行的能力。其次,全世界的數據都在往它那裡流,不論是亞洲、非洲,包括歐洲的數據都被其掌握。這些數據是極其珍貴的戰略資源,通過這些數據,美國可以分析某個國家,甚至比這個國家自己都還要更加了解其本身。當前正在發展的新一代技術還會讓這種先發優勢的差距不斷加劇。理論上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美國等部分發達國家卻憑借其壟斷力量,在領先的情況下逆勢而為,謀求通過互聯網等手段達到繼續“領導世界”的目的,試圖與世界多極化大的發展趨勢相抗衡。面對這種先發優勢帶來的不均衡態勢,發展中國家與網絡空間后起國家必須要加強網絡空間層面的發展與合作,這為遏制網絡霸權,打造全球互聯網發展新格局指出了一條更為寬闊的道路。
(四)技術顛覆蘊藏著網絡威脅的潛在隱患,防止強弱換擋危機的最佳方式是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技術決定戰術,技術支撐戰略。為了追求網絡空間的更高更快更好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研究網絡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已達到另辟蹊徑、對已有傳統或主流技術途徑產生顛覆性效果,從而掌握網絡空間主導權。這種顛覆性技術可能是完全創新的網絡新技術,也可能是基於現有技術的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型應用。顛覆性技術打破了傳統的技術思維和技術發展路線,是對漸進性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當今世界已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夜,特別是網絡信息領域顛覆性技術大量涌現的時期即將到來。面對這種局面,世界主要國家普遍認識到發展網絡顛覆性技術的重要性,將顛覆性技術發展作為大國博弈的戰略需要、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顛覆性技術也會帶來風險,越是潛力巨大、影響深遠,就有可能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和副作用。例如,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會帶來安全和隱私受到侵犯的問題﹔通過網絡控制的機器和物體可能會受到黑客攻擊,給工廠、供應鏈和運輸網絡帶來新風險。當顛覆性技術造成現有網絡空間強弱力量轉換時,必然也會帶來更多不可控的安全危機,隻有整個網絡空間構成命運共同體,所有國家就會因為共同的利益從而盡量避免這種技術顛覆帶來的安全威脅。
三、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基本策略
面對紛繁復雜的全球網絡空間,需要世界各國在全球網絡政治、經濟、文化及安全等方面,秉承“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主動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採取有效務實的合作舉措,積極探索構建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新格局,為建設共享共治、合作共贏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供基礎。
(一)網絡政治合作: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網絡空間的出現,人類社會的主導權從制空權、制海權向制網權演進。正如,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預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但是這種對網絡的控制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基於合作基礎上的共享共治,如果網絡的主導失去了其他網絡參與者,那麼網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因此,加強網絡政治合作,對於促進網絡和平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有句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互通互聯的網絡空間,人類社會跨越了山海之遠,為了構筑伙伴關系、實現共同發展的宏偉目標走到了一起,為了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是網絡空間內世界各國的共同願望和責任。在網絡空間,應當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秉持公道、伸張正義,反對憑借先進技術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反對利用網絡資源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奉行的內外政策,著眼維護網絡空間共同利益,在涉及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等重大核心利益問題上,求同存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二)網絡經濟合作: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
隨著網絡空間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網絡經濟的潛力和作用將進一步顯現,由此帶來的全球經濟合作空間也會更為巨大。在網絡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網絡空間中,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必須順應時代潮流,順應網絡空間互聯互通的本質特性,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維護自由、開放、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不搞排他性貿易標准、規則、體系,避免人為造成全球市場分割和貿易體系分化。網絡時代各經濟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應該爭取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放大正面聯動效應,防止和減少負面外溢效應。世界各國都要對網絡經濟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精神,不能互相踩腳,甚至互相抵消,充分發揮網絡空間更遠更大范圍的傳播聯結作用,推動形成網絡空間經濟合作政策協調、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發展格局。
(三)網絡文化合作: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網絡促進了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對話,各國文化的不同表現在價值觀、信仰、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才有了不同文明對話的需要。當不同文明之間缺乏足夠的對話或者對話不對稱時,則有可能產生重大的誤解乃至沖突。中國對於網絡文化主張,力求通過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說明中國的真實情況,加強各國人民間的理解,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共同繁榮。這正如中國先賢所言“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在網絡文化的交流合作中,一方面,我們必須堅持以中華文明為根,樹立以中華文明溫暖世界的網絡文化觀﹔另一方面,必須堅持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用網絡化的語言和符號,在網絡空間傳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自己始終要認識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本質規律,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與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批判教條主義的所謂“普世價值觀”。任何人都應當充分認識到,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網絡世界中,加強不同文化間合作,是促進網絡社會和諧共處正確出路。
(四)網絡安全合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今世界,雖然互聯網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在信息領域沒有雙重標准,各國都有權維護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對於網絡安全合作,中國的主張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特別對於美國這個網絡強國。習總書記強調,中美都是網絡大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網絡市場,美國有最先進的網絡技術,雙方都面臨著嚴峻的網絡安全挑戰,擁有重要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雙方理應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就網絡問題開展建設性對話,打造中美合作亮點,讓網絡空間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全球化的網絡空間,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國要同心協力,妥善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越是面臨全球性挑戰,越要合作應對,共同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面對錯綜復雜的網絡空間安全威脅,單打獨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
(作者系《中國信息安全》雜志社副社長)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