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進一步擴大開放

吳澗生 季劍軍 金瑞庭

2016年11月09日09:5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進一步擴大開放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緊密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入推動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確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開放

(一)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可理解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本質意義在於,以“企業、產業、要素、資源和制度”等供給層面為切入點和著力點,以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資源配置扭曲,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變化的適應性,使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形成供需結構高效對接、市場主體活力充分釋放、生產力水平大幅躍升的新經濟增長體系。

(二)擴大開放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

改革和開放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兩者相輔相成、辯証統一。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和重點任務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而這與擴大對外貿易投資、獲取關鍵資源要素、提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等對外開放的目標和重點任務不謀而合。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隻有在開放環境下才能得以實現。如,“去產能”需要通過外貿結構調整、國際產能合作等對外輸出我國的富余優勢產能和高端裝備予以配合,“降成本”需要通過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進出口環節稅費來實現,而“補短板”則需要通過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及國內緊缺能源原材料進口加以支持。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擴大開放

擴大開放離不開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可為擴大開放提供重要的體制支撐。現階段,制約我國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因素仍主要集中在供給側方面。目前,我國產業仍處於全球中低端水平,外貿發展還未形成以技術、品牌、標准、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出口產品質量和檔次難以適應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在此形勢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產品和制度供給,將有利於促進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也有利於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和自由貿易區建設。

(四)擴大開放倒逼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化改革也離不開擴大開放,擴大開放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著倒逼和促進引領作用。一方面,外貿投資結構優化倒逼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國際經濟格局面臨深度調整,各國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發達經濟體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試圖佔據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這意味著擴大開放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一輪國際規則重構引領國內相關體制機制改革。近年來,美國主導的TPP和TTIP等國際高標准新規則,如知識產權、勞工、環境、國有企業、政府採購等領域,大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雖然這對我國帶來了壓力和挑戰,但也給我國以示范和引領。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