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進一步擴大開放【2】

吳澗生 季劍軍 金瑞庭

2016年11月09日09:5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進一步擴大開放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

(一)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著力推動產業邁向全球中高端水平

1.推動富余優勢產能對外輸出,加快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一方面,紓解過剩產能壓力,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一是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以高鐵、核電、通信、新能源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為重點,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合作項目為依托,促進國內優勢產能、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二是通過開展跨境收購兼並、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有效獲取國際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品牌、國際銷售渠道、新型商業模式和業態以及國際先進管理經驗。三是做好與相關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和產能合作銜接,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和境外產業集聚區。另一方面,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跨國企業。一是推行簡政放權,提高企業境外投資便利化程度,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優質服務。二是在貨物通關、人員出入境、貨幣結算、司法、稅務合作等方面,推動建立多邊和雙邊合作機制。三是利用好各類機制平台,推動產能合作項目落地生根。

2.積極支持“引進來”,有針對性地“補短板”

一方面,放寬投資准入,深化外資管理體制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創新外資監管服務方式。把注重招商引資規模轉變到注重提高引資質量上來,鼓勵外資進入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提高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全產業鏈發展,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投資高端服務業。加強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提高利用外資的綜合效益。另一方面,調整和優化利用外資區域和產業布局,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積極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和聯動開放。

(二)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著力推動外貿向優進優出轉變

1.提升外貿產品競爭力,充分挖掘外貿出口市場潛力

加大研發投入,扶持企業自主創新,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滿足國際市場中高端需求,培育形成出口新增長點。按照品質提升和精致化的要求,打造傳統產業出口競爭新優勢,鞏固外貿出口市場份額。

2.擴大短缺物資設備進口,有效彌補國內市場供給缺口

一是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資源產品等的進口,彌補國內市場供求缺口。二是以進口促出口。通過擴大關鍵技術和設備進口優化國內要素資源結構,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三是加強進口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聯動,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3.創新外貿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新業態

一方面,擴大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試點,著力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應用。另一方面,推進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改革,降低市場准入門檻,選擇有基礎、易操作的服務領域作為服務貿易創新試點的重點領域,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

(三)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著力提升國內產業整體水平

1.推動產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著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變“加工”為“研發制造”,即從以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為主的加工貿易向自主研發、制造產品轉變。著力推動加工貿易業由紡織服裝、箱包鞋帽、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IT、機械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或生產制造環節由加工組裝、低端零部件制造向高端、關鍵或核心元器件制造環節升級。同時,延長加工貿易境內的增值部分,提升內資企業佔比。

2.深耕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條,積極引導向產業鏈高端拓展延伸

變“兩頭在外”為“內外結合”,即從單純承接國外訂單生產向依據市場靈活自主實施經營戰略轉變,由加工組裝環節逐步向高附加值生產環節轉變。一方面,向研發、設計等產業鏈上游部分進行拓展。另一方面,變“貿易”為“全球營銷”,即逐步向建設全球營銷網絡轉變,引導加工貿易鏈條向物流、品牌、銷售渠道等下游部分延伸。

3.優化加工貿易區域布局,努力保持我國加工貿易傳統優勢

通過便利要素流動、設立承接產業轉移園區等方式,引導勞動力密集、土地密集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使內陸地區成為沿海加工貿易鏈條的主要承接地。

4.整合和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加快加工貿易管理方式轉變

整合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港區等各類特殊監管開放平台功能,逐步實現加工貿易向國際通行的封閉監管園區轉移。將原有的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管理納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政策范疇,最終對其實現統一規范管理。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向自由貿易園區升級。

(四)降低外貿企業負擔,有效提高質優價廉外貿產品供給能力

1.降低外貿企業勞動力、融資、稅負等成本,不斷提升我國外貿企業合作競爭優勢

現階段,外貿企業成本上升突出表現在:一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我國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呈現總體上升趨勢,明顯高於周邊多數發展中國家。二是融資成本加大。外貿企業面臨信貸成本上升、新批貸款額度減少、貸款審批周期延長、融資渠道狹窄、獲取銀行貸款或授信難度較大等問題。三是匯率成本上升。匯率成本波動上升,企業出口競爭優勢削弱。四是稅收負擔重。除印度、菲律賓外,我國外貿企業稅負明顯高於巴西、印尼、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經濟體。

2.降低企業進出口環節費用,進一步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目前,外貿企業進出口環節費用分為三大類:一是政府履行公共職責收取的費用,涉及海關、質檢、環保、食品監督等部門收取的費用。二是政府、事業單位以及指定企業提供服務收取的收費。三是港口經營者、港口管理方以及相關船舶公司提供服務收取的費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進出口環節收費項目約有93項,其中行政事業性收費約12項,經營服務性收費約81項。通關便利化方面,我國大力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和“三互”大通關,但在跨國合作、文檔規范化、上訴可行性等領域仍顯著低於發達經濟體的水平。

(五)發揮金融支持作用,有效防范金融開放中的潛在風險

1.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切實降低對外投資融資成本

外貿企業融資渠道較窄、融資方式單一。國有企業中長期貸款利率普遍在4%以上的水平,民營企業貸款利率則大多在6%以上,明顯高於歐美國家1-2%的利率水平。目前,我國外貿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達10%-15%,為美國和新加坡等經濟體的3-5倍。

2.強化金融服務支持功能,充分發揮對“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和外貿穩定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和外貿穩定增長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剛性資金需求,現有金融機制安排難以有效滿足。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8000億美元以上,這一龐大資金需求將導致資金缺口較大。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重點合作項目大多數屬於資本密集型項目,若無有效金融平台予以支撐將難以實質推進。而在促進外貿增長方面,金融產品創新、融資渠道拓展、金融服務優化等存在明顯不足,“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

3.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05年7月央行重啟匯改,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5年8月11日,央行改革形成“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定和引導市場合理預期,是保持我國金融市場穩健運行的關鍵所在。

人民幣加入SDR是其融入全球體系的重要裡程碑。目前,央行與36個國家和地區央行額度互換總額達3.3萬億元。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完善,與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以CIPS(一期)為基礎,人民幣跨境和離岸業務的清算體系逐步形成。隨著人民幣加入SDR的生效及“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深入推進,全球市場對人民幣需求持續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的條件。

(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著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1.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不斷提高我國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當前,以我國為代表的廣大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提升。G20作為全球宏觀政策磋商協調主平台地位的確立和鞏固,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以及IMF、世界銀行份額和投票權改革進一步推進,為我國引導全球經濟議程、提升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帶來了新機遇。

2.支持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有效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

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等的設立與運營,是國際開發性金融體系的重要新生力量。隨著人民幣成為亞洲重要區域性貨幣,東亞金融穩定機制不排除與美元脫鉤的可能性,人民幣有望成為全球硬通貨。IMF從積極鼓吹和推動放鬆資本管制轉向認同發展中國家控制資本流動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利於我國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發揮更大作用。

3.推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貿區網絡

目前,我國與5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式簽署雙邊投資協定,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和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正在積極推進。我國先后與2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4個自貿協定,並著力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等。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