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戴立興:人民立場是根本政治立場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的一點體會

2016年07月13日13:4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展望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光明前景,動員全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更加充滿信心地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圍繞“不忘初心,繼續奮斗”這個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八個方面的要求。其中,第六個“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強調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這是對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們黨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更是對全黨的鄭重要求。

一、科學看待黨群關系的現狀

當前黨群關系的總體狀況是好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年均9%的高速度增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我們黨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我們黨的絕大多數干部也是好的,沒有他們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今天,人民是認可他們的。

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牢固樹立人民主體觀,黨群關系不斷改善。牢固樹立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和立場,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主體觀的基礎所在。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強調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他還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他說:“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當前,“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准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改進工作作風、淨化政治生態,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主體觀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就是對社情民意最直接、最現實、最響亮的回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的也是要反對“四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此后,黨內又先后開展了“三嚴三實”、“兩學一做”活動,把密切黨群關系工作不斷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進黨的作風的思想,抓住了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好評。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主體觀的價值追求。習近平在當選總書記后的第一次公開講話就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他提出: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他特別關心處於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在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歸根結底,“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証。”這些都表達出習近平總書記心系人民、熱愛人民的鮮明立場和真摯情感。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黨群關系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是一些群眾對收入差距不滿意,對就業、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不滿意,對黨內存在的不正之風、特權和腐敗現象不滿意。這些問題對黨群關系的消極影響不可低估。

二、黨群關系中的問題不容忽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黨的性質沒有變,人民群眾的基礎地位沒有變,但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必須歷史地、辯証地、動態地分析黨群關系的變化。

(一)黨的歷史地位發生了變化

隨著黨的歷史地位發生變化,黨群關系面臨著四個考驗。

執政的考驗。“進了城”、“上了樓”,一些干部對群眾的感情發生了變化﹔“當了官”、“掌了權”,難免作風鬆懈、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甚至腐敗﹔“不打仗”、“搞建設”,能否代表好群眾物質利益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大問題。

改革開放的考驗。一方面,改革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初期獲利群體日益成為改革代價的承擔者、利益受損者。收入差距的擴大、生活的艱難,使部分群眾把不滿的矛頭直接指向了黨的領導,提出了改革開放“代表誰、依靠誰、為誰謀利”的問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帶來了對比參照物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廣大群眾對利益習慣於以新舊社會為參照系,做縱向比較,易產生滿足感。新的環境下,群眾更多地採取橫向比較,與發達國家比、與少數富人比,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

市場經濟的考驗。市場經濟考驗著黨駕馭經濟發展的能力:一些老黨大黨紛紛解體和倒台,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缺乏領導本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能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甚至下降。同時,它也考驗黨領導民主政治建設的能力:市場經濟要求民主政治建設,種種群體事件的發生,與民意表達渠道不暢有很大關系。它還考驗黨性原則: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導致一些干部對群眾的感情被金錢沖擊,對黨內的政治生活和人與人的關系帶來某些消極影響。

外部環境的考驗。一是挑戰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能力。二是挑戰黨領導意識形態斗爭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某些西方錯誤思潮以及封建殘余思想的沉渣泛起,使一些人思想混亂、價值轉向,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產生懷疑、動搖甚至否定。

這些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全黨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經受‘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的這一論斷十分及時、振聾發聵。

(二)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發生了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人民群眾的需求不僅僅是在吃飯穿衣的低層次層面,而是希望得到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得到文化、體育、休閑等生活享受,以及自由、獨立、民主等政治參與一系列高層次需求。黨群關系出現了以下新的特點:

一是利益性矛盾突出。社會關系的本質是利益關系。當下的社會沖突大多是由於利益糾紛引起的,很多群體事件的背后都有利益關系處理不當的原因。在征地補償、城鎮改造拆遷、礦產資源開發等工作中,對利益問題的協調處理群眾不滿意,就會產生矛盾和問題。

二是公平正義越來越重要。據問卷調查,近些年,群眾對政府最不滿的三項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待提高”、“懲治腐敗力度有待加強”、“執法公平有待改善”。公平正義及民主政治建設對中國越來越重要,必須以社會公正為導向盡快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模式,實現從“善政”向“善治”的轉變。

三是民生矛盾凸顯。調查表明,物價、看病、就業、收入差距等民生問題日益成為影響黨群關系的突出社會問題。今年3月份,人民網進行了“2016年兩會熱點調查”,超過388萬的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社會保障”、“居民收入”、“醫療改革”分列十大熱點榜首前三位。 如果民生問題解決不好,有可能演變成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

四是群體性事件多發且對抗性增強。以往群體性事件的特點是:“不出門”、“不跨地”,往往在基層就能解決﹔“不成群”、“不聚眾”,矛盾的形式主要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沒有理順。現在,不少事件對抗性增強且復雜,社會影響面大。不少人認為,“找企業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鐵路”,動輒封橋堵路,沖擊黨政機關,要挾黨委政府,意在把矛盾推向社會,擴大事態,以引起上層關注。

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黨如何正確反映和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的公正與公平,也直接影響到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

(三)腐敗問題嚴重影響黨群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腐敗。”腐敗是致使黨與群眾關系割裂甚至走向對立的致命毒素。人民群眾長久支持一個政黨執政,首先是在政治品德上信任這個政黨,是因為它清正廉明,而絕不會支持和縱容它的腐化墮落。據調查表明,2015年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36911起,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33966人,有10名省部級干部受到處理。黨內腐敗現象已引起群眾的嚴重不滿,對黨群關系影響極大。

腐敗現象是對國有資產和人民財產的損害、佔有、不法流失和“私有化”,與黨的性質和宗旨嚴重不符,顛倒了“仆主關系”。腐敗導致只是少數人分享社會資源,破壞了社會公正,擴大了社會不平等,還使許多改革措施變形走樣,如任之發展下去,黨就有失去執政群眾基礎的危險。同時,由於腐敗中干部“兩面人”現象增多,群眾對黨的意識形態教化持懷疑態度,認為黨的理論與教育不可信,直接影響黨的意識形態凝聚人心作用的發揮。

下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觀點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