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忠海:宋代銅錢的“國際化”

2016年06月21日11:2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宋代銅錢的“國際化”

宋代經濟強盛,隨著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的繁榮,宋代的主要貨幣銅錢也流向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在一些國家充當了主幣或輔幣的角色,掀起了一輪中國貨幣的“國際化”浪潮。

經濟強盛

兩宋立國合計300多年,雖然也歷經內憂外患,中間又有朝廷南遷,但總體來看,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仍不失為中國歷史進程中向上發展的重要一段。漆俠先生曾說:“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陳寅恪先生曾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體現在經濟上,更能說明宋朝是一個強盛的時期,通過一組數字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宋朝人口首次突破1億的階梯,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北宋的首都汴梁人口超過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濟總量居當時世界第一位。據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趙匡胤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時,年人均GDP已達到600美元,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1%,“人均收入上就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宋朝財政收入峰值達到1.6億貫,按照“1貫=1000枚制錢=1兩白銀”的公式作個簡單推算,宋朝年財政收入的最高值達1.6億兩白銀,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經濟強盛的另一個表現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直觀的例子是《清明上河圖》裡所展現出的超越以前任何朝代的商業繁榮。在對外貿易方面,強盛的經濟一方面來自外貿的增長,另一方面又為對外貿易注入了活力,加上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導航的應用,使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大增強,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階段,除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傳統貿易伙伴,宋朝的貿易對象還包括了其它亞洲國家以及一部分非洲、歐洲國家。

宋朝已經可以建造300噸的大船,用指南針導航,而數百年后哥倫布的航船才120噸。英國學者巴茲爾·戴維遜在《古老非洲的再發現》一書中認為:“十二世紀前后,中國造船就技術上來講,已經能夠航行到任何船隻所能到達的地方。”瓷器、絲綢等是宋朝海外貿易的“拳手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宋代“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享譽海外,根據史料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當時進出口商品多達300多種,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中國的發明也隨著海外貿易走向越來越多的國家。

宋錢遠播

在對外經濟交流空前繁榮的背景下,宋朝的貨幣也隨著商品一齊流向各個國家和地區,其外流量十分巨大,宋人張方平在《論錢禁銅法事》中描述“邊關重車而出,海舶飽載而回”,結果“緡錢原為中國寶貨,今乃與四夷共用”。

“蕃客”是宋代對外商的稱呼,他們從事中外貿易主要有3個方向:一是由中國西北地區沿陸路上絲綢之路前往西亞、中亞﹔二是從泉州、廣州等港口沿海上絲綢之路前往越南、菲律賓、印尼、印度等東南亞各國,之后前往中東,在那裡轉運非洲、歐洲﹔三是與朝鮮、日本的貿易,分別通過陸路、海路進行。

宋朝的銅錢隨著貿易也大量來到了這些國家和地區:日本對宋朝的銅錢十分喜愛,史書記載“倭所酷好者銅錢而止”,有的日本商人把貨物運到中國來賣,卻不採購返程貨物,而是把銅錢運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萬貫銅錢運回日本,結果台州城長達1個月的時間裡陷入了“錢荒”﹔朝鮮當時稱高麗,由於陸地相接,貿易更為便利,大量銅錢涌入該國,以至於宋朝不得不多次頒布詔令,“禁商人持銅錢入高麗”﹔越南北部當時稱交趾,也很看中宋朝的銅錢,宋人李心傳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載該國曾頒布命令“小平錢許入而不許出”﹔其它東南亞國家,越南歸化當時稱佔城,柬埔寨稱真臘,蘇門答臘島東南稱三佛齊,爪哇稱閣婆,菲律賓群島南部稱蒲端,這些國家當時也有大量宋代銅錢流入,還有被稱為大食國今阿拉伯地區及印度半島上的一些國家,甚至非洲東海岸,也都發現過大量的宋代銅錢,說明當時宋代銅錢在這些國家十分普遍。

除了上述這些國家,兩宋還分別與遼、西夏、金等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並立,宋朝的對外貿易也包括這些地區,宋朝的銅錢在這些地區分布更為廣泛,蘇轍曾說“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並使本朝銅錢”,宋哲宗時供備庫使鄭價出使遼朝,回來報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見錢七十余貫,並是國朝新鑄錢寶”。宋朝與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建立有榷場開展貿易,除了這個渠道,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通過戰爭手段迫使宋朝每年送上十萬至數十萬貫的所謂“助軍旅之費”,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

銅錢大量外流,也可以從宋代的鑄幣情況得到印証,據貨幣史專家彭信威先生研究,北宋時期鑄造的銅錢在1.5億貫左右,加上私鑄總量當接近2億貫,還有仍能流通的前朝貨幣,全部貨幣流通量在2.5億貫左右,對照一下唐朝,鑄錢量較多的唐玄宗時期每年不過30萬貫,到唐憲宗時已下降到13.5萬貫,宋代的鑄幣量是驚人的,有人估計其總鑄幣量是唐朝的20倍以上,在中國歷代空前絕后。

銅錢是一種“賤金屬貨幣”,銅除了用於鑄錢還是一種生活和生產資料,這決定了鑄錢的規模始終有一定限制,宋元豐元年(1078),經過努力全國銅產量創造了1460多萬斤的紀錄,把這些幾乎都用在鑄錢上仍不夠用。由於大量銅錢外流,全國性的持續不斷的“錢荒”一直困擾著宋朝,史書裡不斷有“時銅錢已竭,圖甚苦之”“民乏銅錢”“銅錢,民間難得”等記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趙晶)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