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的成因和防范

薛紫臣

2016年06月21日11:0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的成因和防范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5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抓緊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標志著我國已將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提升為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

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應特別關注其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傳統金融最典型最具殺傷力的風險,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則是傳統流動性風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延伸和變種。在互聯網金融初級發展階段,流動性風險尚未充分顯現,但多方面情況顯示,一些風險因素正在滋長。

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的定義及生成機理

關於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目前尚未見權威定義。可從互聯網金融和流動性風險兩個端面加以識別。前者,按照《意見》所給定義,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兩者統稱從業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后者,按照銀監會印發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定義,指商業銀行雖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其終端表現為“擠兌”。由此,可將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定義為:指互聯網金融企業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以及投資群體無法按預期期限和收益標准實現資金與資產轉換的風險。其關鍵點是理財資金和債權資產的匹配在數量、時限上形成不合理錯位,導致預期收入受到損失。

互聯網金融包括傳統金融機構依托互聯網平台經營的金融活動和互聯網從業機構經營的金融活動,本質仍屬金融。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承繼了傳統金融流動性風險的主要基因,其生成機理與傳統金融高度相關,但又與之有別。

(一)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流動性風險生成的特殊作用

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基礎是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在金融流動性方面,互聯網的作用尤為突出,其產生的正、負效應,恰如鋒利的“雙刃劍”。

一方面是它對流動性風險的抑制作用。互聯網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無界拓寬全員參與金融活動的渠道以及實現大數據獲取與分析的先天優勢,與金融體系功能的支付清算、提供價格信息、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四大功能形成有效耦合,呈現扁平化和高效透明的中介形態,對抑制流動性風險具有積極作用:一是提升投資合理性。借助大數據支持,投資機構可通過對用戶行為習慣的分析進行流動性管理。投資者也可借助互聯網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投資合理性。二是擴大投資多樣性。借助分析工具,投資機構可在精細分析供需雙方及經濟環境的前提下,設計多種金融產品備選,從而擴大了資金與債權匹配成功的概率。三是降低集中變現的沖擊。互聯網金融投資者眾多,單體投資量小,資金零散,即便出現集中贖回,對投資機構的沖擊也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是它對流動性風險的促進性作用:一是虛擬性疊加增大金融規律的不可測性。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實為“虛虛聯袂”。金融是貨幣的虛擬化,按貨幣的實物→金屬→信用的三種存態逐級替代並趨向符號化。當其進入投資領域,則表現為股票、債券、基金等更高一級的票據憑証。它們的流通及轉換,形成某種不以人為意志操控的獨特規律。而互聯網是“再虛擬”,將實體信息化數字化。在金融領域,它將有價票據變成純數據符號或代碼,甚至抽象成電子貨幣。兩者的融合,形成以抽象為底數、虛擬為指數的虛虛結合。抽象層級增加,運行規律更難掌握。二是金融產品的復雜性及信息泛濫增大了錯誤投資概率。金融創新與金融衍生品不斷發展會擴大投資選擇,但新增品種難免魚龍混雜,難以評測其效益。而互聯網在增加了市場透明度的同時也派生出龐雜的信息,致使信息噪音淹沒真實有價信息,造成新的信息不對稱,增大錯選的概率。三是短貸長借強化期限錯配的難度。互聯網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平民投資和中小企業融資的需求,該端位整體素質偏低,盲從性強,其財力基礎和回報需求相對有限,快速趨利心理預期強,側重短線,加之贖回門檻低,贖回隨機性強,形成對資金與債權的期限錯配非常不利的態勢。四是操作便捷、供需同步上升,增大了擠兌發生可能性。互聯網的顯著優點是服務便利、操作便捷,常態下有助於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但若進入非常態,也為眾多投資者同步集中變現提供了“方便”。另外,互聯網將資金供需雙方聚攏,刺激兩側同步增長,雖然擴大了投資選項的范圍,但也因此加大了不合理匹配的可能。變現能量經網絡在某時間節點聚合,將生成可怕的“擠兌”壓力。五是保底條件先天不足,提高風險等級。傳統金融機構受存款准備金、風險資產撥備覆蓋以及存款保險等制度保障,為防范流動性風險設置了保底線。而互聯網金融模式缺少對短期負債和未預期到的資金外流的應對經驗和舉措,一旦出現不測,將使流動性風險筑成高危堰塞湖。

(二)影響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生成的主要因素

影響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的因素與傳統金融基本相同,但內涵、權重、強度及途徑等發生了變化。

從金融市場小環境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從業機構自身的品質和運營水平。主要表現為掌握、分析投資供需雙方情況,生產金融產品,吸納、儲備和管理資金,管控資金流動,評估和管控風險等能力。二是金融產品的品質。主要表現為投資項目、理財計劃的合理性、獲利可能性、安全性。三是投、融資者數量及質量。投、融資者的數量、素質,投資心理和能力,融資動機和能力,以及獲益預期等因素,往往影響資金與資產匹配的程度。四是投資資金流。主要表現為投資體量、流向、獲利預期、集散度等,這些要符合資金與資產匹配的客觀規律和實際。五是市場的“品質”。首先是市場透明度,表現為金融從業機構、投資者、融資企業、政府管理機構等是否對客觀情況能真實、完整的掌控。其次是市場信用度,表現為上述各方是否能講求誠信、嚴守契約精神。再次是市場道德法律水平,表現為上述各方是否能做到奉公守法,令行禁止。六是技術水平。主要表現為網絡系統技術先進性、安全性及運行效率等。這五個方面的品質和水平越高,風險越低。

從金融市場大環境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金融政策和貨幣投放量,二是政府的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三是融資企業運營狀況。

(三)互聯網金融流動性風險現階段潛伏領域

《意見》明確,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業態。其中,有的屬於投融資性質,直接內含流動性風險﹔有的屬於商貿服務性質,但因其管理資金流龐大,亦存在誘發流動性風險的潛能。

一是互聯網支付。第三方支付、基於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資金管理和財富管理發揮資金周轉作用,有的兼具理財功能,與投資實施捆綁。運營中往往造成資金短期滯留。如果缺乏有效的擔保和監管,容易造成資金挪用。一旦資金鏈條斷裂,將引發支付危機,觸發流動性風險。

二是網絡借貸。以P2P為典型模式的電商小貸屬於投資中介,發展迅猛,因所涉及單項資金量和資金總量有限,目前主要是違約風險,但其潛在的流動性風險不可低估。風險將來自資質不全的從業機構違規運營,一邊放貸,一邊將自身債權切分出售用以吸金,倘被不法分子利用,當實際放貸金額小於轉讓債權,即演變為非法集資。同時,因融資抵押物匱乏或變現能力差,加之資金流向控制手段不足,追償機制和補救措施不完善,易出現流動資金、信用風險雙劍高懸。另外,P2P網絡借貸平台大量吸金、卻難以放貸時有發生,還有不少P2P貸款平台和信托公司合作,運營信托產品,也難以保証項目和資金來源精准匹配。因此,P2P公司很有可能出現資金池,集擔保、借貸於一體,為非法集資開創條件。

三是股權眾籌融資。其運營模式與網貸一樣,也是資金與資產不經資金池直接匹配,但融資需求整合度較高,投資在同一平台內的選擇度大,對項目的合理匹配性更好。但短貸長借特點仍存在,期限不合理錯配的可能性同樣不能排除,也有誘發流動性風險的可能。

四是互聯網基金銷售。這是目前發展最成熟最穩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入金融產品的營銷,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呈井噴格局。但是,該模式潛藏著較大的流動性風險:首先是來自自身的流動性風險。隨著互聯網理財產品規模增加,資金體量膨脹,身負的流動性風險同步增大。其次是來自周期性“擠兌”壓力。互聯網理財產品受客戶結構和行為的影響,在節假日等重大贖回點上,遭遇短期大額贖回的可能性非常高。對基金公司而言,若贖回規模超出風險准備金或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擠兌”壓力即刻凸現。再次是來自傳統金融的流動性風險。國內貨幣基金規模目前已超萬億元,但可投資品種少,超過90%的資金投資於銀行間市場協議存款。當銀行資產負債發生變化,或市場資金狀況發生波動,協議存款需求也將隨之波動,導致利率起伏,互聯網產品可能面臨集中贖回壓力。

此外,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模式,由於也涉及大額資金的積聚和流通,都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隱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趙晶)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