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西方民主化理論存在致命缺陷【2】

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06月17日16:22   來源:求是

原標題:西方民主化理論存在致命缺陷

  “民主化”不需要前提條件?

  面對20世紀后期大批國家實現政治轉型的局面,一些人樂觀地認為,“民主化”並不需要任何前提條件,西式民主變革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與之相應的主流西方民主化理論,並未將政治轉型放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考察,也不考慮一個社會是否具備相應的宏觀結構性條件,而僅僅是考察政治轉型事件和過程本身,把“民主化”視為具體環境中各種政治精英為了自己利益而進行競爭、沖突、協調、合作等活動。

  然而40年后,當人們審視那些轉型國家的現實時,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堅持認為西式民主是所有國家的靈丹妙藥。進入21世紀以來,所謂的“民主政權”接二連三地解體,民主狀況惡化的局面屢見不鮮,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也陷入了民眾對政府不滿加劇、政府效能低下的窘境。《經濟學人》雜志於2014年3月發表了封面長文《西方民主病在哪兒?》,承認西式民主“在全球的發展停滯了,甚至可能已經逆流”。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的調查,在167個國家和地區中,91個國家和地區的民主狀況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

  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可以發現,西方發達國家在實行選舉政治之前就已經建立了現代國家,民主發展的過程經歷了兩三百年的時間。經歷“第三波民主化”的許多后發展國家則缺乏這一前提。這就意味著,對后發展國家來說,必須具備一些基本前提特別是應具備某些關鍵的結構性條件,才有可能順利建立符合自己國家條件的民主制度並加以鞏固。

  民主轉型還是政治轉型?

  20世紀后期全球政治變革浪潮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些國家向“西式民主國家”轉型,由此在比較政治研究領域出現了一種樂觀的研究范式即轉型范式。這一范式的基本假設是:(1)近年來后發展國家的政治變革均朝向西式民主的方向發生轉變﹔(2)“民主化”遵循如下順序:首先是政權實現了開放,政治自由化推動了政權變革,緊接著是前政權崩潰和西式民主制度建立,最后是民主的鞏固﹔(3)相信選舉在民主轉型和鞏固中具有決定性作用,“民主化”就是實行選舉政治﹔(4)“民主化”不需要前提條件,“第三波民主化”可以在那些最貧窮、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發生,是政治精英決定了“民主化”的開始及其結果。這一范式以西方發達國家的自由主義民主作為“民主化”目標,具有明顯的目的論特征和西方中心色彩。

  然而,“民主化”研究者將民主討論局限於選舉活動,將選舉競爭和多黨制看作是民主成功的主要標志,這一理解具有極大誤導性。選舉政治雖然改變了政治行為者控制國家工具和資源的方式,但沒有改變他們的行為邏輯。家長制、庇護關系、部族沖突仍然是一些地方政治生活的常景。盡管許多國家開啟了所謂的民主道路,但其新建立的政治體制與轉型前相差不大。許多國家雖然具有了一些西式民主的特征和要素,但民主前景依然黯淡。事實表明,舊政權的垮台,多黨選舉的舉行,並不意味著民主的到來。后發展國家要經歷的,與其說是民主轉型,不如說是政治轉型。這種政治轉型,不能以西式民主為標准,隻能以本國人民的自主選擇為依歸。“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

  主流的西方民主化理論在研究后發展國家的政治轉型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西方發達國家作為效仿對象,試圖將西式自由主義民主作為普世模板進行推銷。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西方在向其他國家輸出民主時,其自身的民主質量卻在惡化。更令人不安的是,直到今天,一些西方國家仍然無視后發展國家的歷史和民眾的現實需要,竭力將西式自由主義民主價值和模式強加給這些國家,把經濟社會援助與“民主化”挂鉤,為后發展國家培訓“民主人士”、指導民主實踐,在世界各地制造混亂。許許多多國家出現的民主“亂象”正告誡人們:西方民主化理論到了改弦易轍的時候了。(執筆:陳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