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世英:審美啟蒙【2】

2016年06月15日14:2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其實在中國文化史上,一般士人,不僅上引幾例,多有“身在魏闕”“心在江湖”之品德,故皆愛老庄之道。所謂“外儒內道”,就是指的中國古代一般士人的兩面性,一則沿襲儒家之“學而優則仕”,夢想為官,一則又要求個性解放,向往自由,於是老庄之道成了此等人士之個性“解放區”。原因在於老庄的“天人合一”之“天”,不像儒家的義理之天那樣,把貴賤等級說成是天經地義,以致個性被湮沒於貴賤等級之群體中而難以伸張﹔老庄道家之“天”是自然意義之天,道家強調“以道觀物”而不“以物觀物”,即從天地萬物之整體的觀點觀物,而不是以有限的狹隘觀點觀物,故胸懷廣闊、逍遙自在而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中國一般士人所向往的自由和個性解放就是如此。

老庄之道的自由,顯然是消極的。其“天人合一”之人,被湮沒於自然整體之中,缺乏西方所講的“主客二分”的“主體性”。荀子批評道家“蔽於天而不知人”,深中肯綮。但即使如此,在中國歷史上,凡追求伸張個性之意願越強烈者,其所遭受的厄運也越深重:或投江自沉,或遭酷刑,或割頸自刎,此類慘烈悲壯的英勇事跡,永垂中華青史。

西方傳統文化中,科學發達,因科學推動啟蒙以致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慘遭教會的迫害。與西方傳統相對照,中華傳統文化,如前所述,缺乏科學一環,缺乏科學家追求個性解放、敢於觸怒權威的事跡,但因追求伸張個性而吟詩誦詞的文人詩人飽受摧殘的事跡,卻屢見不鮮。這說明,無論中西,欲求個性解放,無論科學家或詩人都會受到欺凌。西方的啟蒙,早我們幾百年已獲得實現。但中國幾千年來,即如上述那樣一些詩人、文人的個性追求,也都隻能算作中華文化史上零零星星的啟蒙閃光。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繼承了上述一類士人的遺願,掀起了所謂中華文化史上第一次啟蒙運動,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未獲成功。

今天,我們大家都在高喊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想,上述一類個性追求之士人,堪稱中華民族的“靈魂”,我們首先應當繼承和弘揚的,就是這條線索上的傳統文化。其在中華文化史上的歷史地位,顯然不佔主導,但正因其不佔主導,中華文化之啟蒙,一直匍匐於專制勢力腳下,所以才需要我們倍加努力,加以振興、弘揚,以實現中華文化未來之轉向和創新,躋身於世界文化之林。

當然,傳統士人審美觀中之個性追求,有其消極的方面:“意象”說的審美觀缺乏自我表現的因素﹔老庄之道,如前所述,“蔽於天而不知人”。因此,他們的詩詞歌賦大多含有自我安慰的性質,缺乏奮斗精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后,有所轉變,魯迅、聞一多,既是文人、詩人,又是斗士,他們為中華文化未來之發展作出了貢獻。但中華文化傳統的偉大創新,還有待進一步的啟蒙。我以為這裡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弘揚上述士人伸張個性的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在弘揚傳統的“意象”說審美觀的基礎上,在弘揚道家“以道觀物”的思想基礎上,著重吸取西方文化傳統“主客二分”式中的“主體性”精神——自我的獨立自主精神。我們需要大力提倡樹立“獨立型自我觀”,擺脫傳統的“依賴型自我觀”。我所強調的啟蒙,遠非群眾運動,而是希望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思潮,也遠非隻顧一己之自我的個人主義,而是承認人人皆有自我。“獨立型的自我觀”強調尊重他人之自我,強調包容、海涵。我主張以審美觀推動啟蒙,正是要以自然而然的“民胞物與”之胸懷來滋養我們的中華文化。

審美、美學,不應停留在傳統的眼光中,似乎一提到美,就不過是休閑的度假勝地,不過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桃源。美學的未來走向、美學家的使命,應以推動啟蒙為己任。(摘自2016年2月19日《中國藝術報》)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