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十三五”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任務

藍海濤 王為農 涂聖偉 張義博

2016年05月23日10: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十三五”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任務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要求更加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十三五”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十三五”期間,隨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的持續加大,農村土地制度、產權制度、農業經營體系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向縱深推進,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政策條件更加牢固,農業有望在惠農政策推力、技術進步動力、農村改革活力的共同作用下,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將逐步提高。但同時,多年持續增產導致的資源透支和環境污染問題的負面影響會加快凸顯,農業資源要素的弦將越繃越緊,農產品產量在高基數上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土地休耕、土壤修復等導致部分生產能力退出,農產品種植面積將有所調減,產量增速也會出現下降。在推動農產品生產能力提升的因素中,技術和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社會化服務對家庭勞動的替代現象將越來越顯著,物聯網、分子育種、先進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農業標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將逐步提高﹔同時,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更加完善,農業生產環節外包、土地托管等將成為重要趨勢,農業組織化程度將不斷提高。

(二)農業結構性失衡局面有所改觀

過去多年來,過度追求糧食增產和快速工業化,造成農作物比價關系失衡、工農產品價格失衡,最終導致農業結構出現整體性失衡,主要表現為農業區域布局和資源稟賦不匹配、糧經飼結構不合理、產加銷脫節等,不僅影響農業整體競爭力提升,也積累了不少風險。“十三五”期間,農業結構失衡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但隨著“大食物安全觀”的逐步確立以及農產品比價關系回歸合理化,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步伐將有所加快﹔隨著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的積極推進,以及新技術、新模式的廣泛應用,糧經飼統籌發展水平將不斷提高,農林牧漁結合程度將不斷加強,種養加一體化水平將不斷提升,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品種結構失衡問題將會有所改善。同時,隨著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糧食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設的加快,部分地區城鎮化、工業化侵佔農業生產空間,放棄農業生產的現象將得到遏制和減少,農業生產區域結構也將有所改善。

(三)農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十三五”時期,用綠色理念發展農業的共識將進一步深入人心,市場需求升級、生產技術進步、監管制度完善等,將推動農業加快向低碳循環方向發展,農業綠色化發展水平將不斷提高。一方面,隨著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和要求不斷提高,對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多,消費者“用腳投票”導致的市場需求變化,將倒逼農業生產調整,推動農業向低碳化、循環化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逐步完善,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技術等不斷推廣應用,大水大肥的粗放式農業發展模式將得到轉變,農業清潔生產水平將得到提高﹔同時,隨著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標准和技術規范體系的不斷健全,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將更加強化,有利於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

(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顯著提升

產業融合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產業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新的產業革命正在不斷孕育,農村產業融合也將不可避免地匯入這一歷史性潮流當中。“十三五”期間,隨著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城鄉統一市場體系不斷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逐步破除,以技術、資本為代表的現代生產要素、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將全方位、大規模向農村滲透,勢必帶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同時,城市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為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在國家產業融合支持政策和示范性平台的帶動下,生產要素重新配置帶動的供給結構變化和消費升級帶動的需求變化,將共同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推動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和農業功能不斷拓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將真正進入大發展時期。

(五)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十三五”期間,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發展,農業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提高。更高層次的“引進來”,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更好地利用國外先進生產技術、機械裝備及高端人才等現代要素,緩解國內緊缺農產品供求緊張關系,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更大規模地“走出去”,有利於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升我國在全球農業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增強我國利用國際資源調控國內農產品價格的能力。但同時,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格倒挂的趨勢短期不會改變,國際農產品對國內市場壓力加大,部分產品對外依存度會不斷走高,從而給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調控帶來更大壓力﹔國際農產品市場投機炒作及傳導影響也會加深,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增多,農業對外投資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十三五”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穩定和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十三五”期間,隨著單獨兩孩政策普遍實施,加之人口趨勢性增長、城鎮化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產需缺口依然較大。目前我國糧食產量雖然實現“十二連增”,但增產的資源環境代價高,糧食質量安全隱患突出,區域布局不夠合理,耕地佔補平衡后等級下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並不強。為此,要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基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適當調整糧食產區布局,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優化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加強糧食主產區和后備產區生產能力建設,依托周邊東南亞國家豐富的水田優勢和睦鄰友好的外交優勢,深化稻谷生產與加工合作,緩解南方稻谷產區休養生息期間的增產壓力。

(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現代產業體系尚不健全,優良品種區域化、規模化生產水平不高,部分農產品生產過度集中,存在新的風險隱患。要加快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農產品之間比價關系,依靠價格杠杆引導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調整。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優勢產業帶建設,鞏固棉花、油料、糖料等工業原料作物生產,增強蔬菜穩定供給能力,推動畜產品、園藝產品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加快重金屬污染嚴重產區從食品作物向非食品作物種植調整,重點支持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種養業優勢區域和城市郊區及縣域集中,促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

(三)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

目前我國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不夠高,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不強,農業勞動力科技素質有待提高。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快實施轉基因等農作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集成應用。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加強高標准農田、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和標准化池塘建設。加快農機化建設,扶持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及推廣應用,重點推進山地丘陵農業機械化。完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智能生產示范基地和園區,大力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件能力。

(四)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要素瓶頸約束突出,主體帶動能力較弱,管理體制和政策障礙較多,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為此,鼓勵農村產業融合多模式並存發展,推進種養結合型、鏈條延伸型、農業功能拓展型、技術滲透型和復合型融合發展,引導農村產業空間有機融合,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等集群化發展。增強經營主體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激發供銷社、信用社、郵政系統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提高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能力,引導不同類型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積極培育新業態,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探索搭建電商產業園,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休閑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發展層次,鼓勵社區支持農業、農業眾籌、個性化定制農業等新業態發展。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多元化公共服務平台,引導服務組織增強服務能力。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完善訂單協作型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股份合作型利益聯結辦法,推動產銷聯動型和鏈式利益聯結,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的風險防范機制。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實施“百縣千鄉萬村”示范區建設工程,建立示范區管理和服務模式,發揮示范區輻射引領作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突破農村交通設施瓶頸,夯實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基礎,配套建設農村二三產業基礎設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