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正確認識 “多元一體”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孫秀玲

2016年05月26日13:44   來源:紅旗文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是文化多元一體發展的歷史。正確認識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是增進文化認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和基礎。

1.“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以華夏民族為主體,各兄弟民族團結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寬容相待、攜手共進的歷史。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和睦相處,形成了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一體化觀念與意識,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和特色,成為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成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文化的“多元”與“一體”統一於我國文化發展史中。具體來說, “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既各具特點,又相互區別,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各民族特殊的地域文化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為中華文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一體”是指中華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化間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關系,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整體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縱觀我國民族發展的歷史,距今5000年前在中華大地上就已經形成了源於中國本土的華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團。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大家庭。我國歷史演進的這一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長期共處、和諧共生所形成的中華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亙古不變的永恆主題。

以新疆為例,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遷徙流動以及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之地。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集散地,新疆曾匯聚了西亞文化、波斯文化、中原漢文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等多元文化。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不同的民族由於生活環境不同,形成了綠洲文化、草原文化和高原文化等多種文化樣態,呈現出不同民族文化並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新疆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和形成的勤勞勇敢、正直誠實、重義守信、熱情好客等優秀道德品質和良好道德風尚,體現出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質,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資源。

2.不可割裂 “多元”與“一體”的內在關聯性。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避免割裂“多元”與“一體”的關系。具體說來就是要謹防以下幾種錯誤傾向:一是求異性。即把少數民族文化從中華文化中剝離出去,切斷與中華文化 “一體”的關聯性,片面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強化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隻認同本民族內的族群文化,否認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這一錯誤認識把中華文化看作是游離於各民族文化的外在文化,導致民族分界意識增強,偏離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的 “三個離不開”的原則﹔二是窄化。即把中華文化僅僅歸結為漢族文化或儒家文化,忽視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甚至以漢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代名詞,造成少數民族群眾對自身文化在中華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出現認識偏差。三是淺表化。即對各民族文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服裝、習俗、歌舞、飲食、建筑等顯性的層面,缺乏對各民族優秀文化內核的深刻認識與深度挖掘﹔缺乏對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和一致性的深層次認知把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