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正確認識 “多元一體”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2】

孫秀玲

2016年05月26日13:44   來源:紅旗文稿

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要深化對“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的認識。要使各族群眾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民族集合體,這種多元多層次的民族結構,是中華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在“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進程中,若過於強調“多元”而淡化“一體”,不但會造成不同民族間“文化隔離”甚至對立,不利於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而且有可能被民族分裂分子利用,成為破壞民族團結、影響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的潛在危險。多年來,新疆的極端宗教勢力就是打著宗教的旗號,鼓吹“民族至上”“新疆是維吾爾族人的新疆”等,否認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共同生活發展的歷史,否認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鐵的事實,蓄意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對立,破壞和睦團結的民族關系,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針對這個問題,從正確認識文化多元一體關系、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手強化宣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

3.正確認識“多元一體”,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樣性是一體性的前提,差異性是統一性的條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多元組成一體,一體包含多元,多元離不開一體,一體也離不開多元,多元是要素和動力,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兩者辯証統一。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就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進一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力打造中華民族美好未來。多元多樣性是中華文化的特點,也是中華文化的優勢,為中華文化提供了強大的活力。要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擴大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共識,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和共同心理、共有文化的發展。

如何在多民族地區大力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民族地區歷史文化教育,引導各族群眾通過親身感受去體認本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同質性和同體性,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包含56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的發展是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發展史﹔其次,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鞏固一體,增加共同性。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是尊重民族差異,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同時,也要明確尊重差異不等於固化差異、強化特性,要引導各族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培養不同民族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文化心理。第三,積極探索以文化促進交往,以交往增進交流,在交流中實現交融的路徑,增強各族人民對優秀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歷史認知與情感認知。要通過中華文化認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實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為價值導向和社會共識。第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各民族傳統文化中凝練出的價值共識是中華文化的內核,在當代表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各族人民認同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文化認同的最大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過程,就是集聚社會正能量、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的過程,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文化意識的過程。在尊重多元的基礎上強化一體,最根本的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內化為各族人民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為,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固樹立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光榮感和履行權利義務的責任感。(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