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飛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形勢下我國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的理論指導,也是研判國家安全形勢的根本方法。
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制定國家安全戰略提供了理論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4月15日召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是個全新的概念,也是重大戰略思想。它為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指引了方向,也為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提供了理論指導。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在准確把握中國國家安全形勢新特點新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每個國家的安全觀都會因自己的國情、安全形勢與任務而有自己的特點﹔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安全形勢與任務,因而會有不同的安全觀。冷戰結束之前,世界多數國家主要關注的是傳統安全,即軍事安全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安全﹔隨著國際安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暴力恐怖襲擊以及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大國,越來越重視非傳統安全問題。與這種趨向相適應,“大安全觀”“綜合安全觀”等概念應運而生。
中國的安全環境、形勢與任務與其他大國相比一直有自己的突出特點。今天的中國,與過去相比,又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對這樣“豐富”“寬廣”“復雜”的現實,已有的“大安全觀”“綜合安全觀”等概念都難以准確地概括、體現。而總體國家安全觀既反映了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寬廣的時空領域、復雜的內外因素,更體現出各個安全領域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國家在進行頂層設計、制定安全戰略時有了更加明晰的指針。
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強調“總體性”,就是要將各領域的安全統合到一起,形成一個“體系”。從體系的高度來審視國家安全,就要求統籌兼顧各種安全,從而克服“單打一”的弊端,避免不同領域的安全相互矛盾、沖突、干擾、制約。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表明,在國家安全問題上“單打一”,將某一種安全任務壓倒其他安全任務,最終結果是顧此失彼,甚至是在該領域安全上獲得了暫時收益,但卻使國家總體安全利益遭受長期損失。
在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中,各領域安全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經濟安全是基礎,軍事、文化、社會安全是保障,國土、科技、信息、生態、資源、核安全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此外,網絡、海洋、太空、極地等也逐漸成為各國關注的新型安全領域。所有這些領域的安全,最終都服務於人民安全,因為人民安全是宗旨,“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維護所有領域的安全,都需要國際合作,要以國際安全為依托。
從“體系”出發,強調“總體性”,還需要我們重視各種安全之間的統籌,特別是要處理好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與國際安全之間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處理好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當前,中國正處在崛起的關鍵時期,發展仍是第一要務。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按照既定戰略方針謀發展﹔但是也絕不能放鬆安全這個頭等大事。既不能片面追求發展而忽視安全﹔更不能為了追求絕對安全而犧牲發展。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美國擁有超強的軍事實力,可以無憂軍事安全,但是仍然難免遭受非傳統安全威脅,特別是核恐怖主義,已成懸在其頭的上達摩克利斯之劍。隻要我們能夠保障基本的國家安全,就應當堅定不移地繼續以發展為中心任務。
推薦新聞:
【解讀一】王四新:做好立法司法工作,提升互聯網治理法治化水平
【解讀二】習總書記講話聚焦四個新理念 糾正互聯網傳播模糊認識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