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選】《學習文選》:2016年中國經濟改革“著力點”
【學習路上】解讀:從六段論述讀懂習總書記2016年兩會“團組”講話
決勝攻堅從頭越——全國兩會上的13個經濟熱詞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適當提高赤字率,支撐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同時著力進行結構性改革。加了0.6%的赤字率,首先要保証一些重點的支出。保重點支出,就要優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例如“三公”經費的增長,讓更多的支出保証基本公共服務和重點民生支出。同時,要對收入高增長時期支出標准過高、承諾過多的不可持續的支出,或者政策性挂鉤的支出,及時壓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2016年GDP增長的預期目標,也就是6.5%—7%的區間。採用區間的這種方式,體現了創新宏觀調控、把握區間調控的新思路,它擴大了可以接受的經濟增速彈性范圍,而且與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相吻合。要實現這個目標,要付出艱苦努力。【詳細】
一枝一葉總關情——全國兩會上的14個民生熱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我們確實在化解過剩產能,但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總體來看,中國的就業問題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慶:保護員工的利益始終是下一步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多兼並重組,盡可能少破產。任何改革涉及職工利益時,要穩妥地處理好。我相信不會出現下崗潮。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民生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全力實施脫貧攻堅,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貧困縣要全部摘帽,還要解決區域性的整體貧困。【詳細】
如何讓實干型官員脫穎而出
實干之難,有干部自身思想覺悟與行動力的原因,也有社會環境與體制機制原因。從干部自身看,不少官員沒有端正從政理念,“實干興邦”僅挂在嘴上,並未內化為自覺行為。有人認為自己是謀劃宏圖大業的角色,該多想大事,而非抓落實,對具體事務不專注,也不躬親操作。有的官員怕擔責任,為官不作為,不想多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官場混,主觀上就與“實干家”拉開了距離。有的官員道德不純,不尚“實干”而崇尚以權謀私、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由於從政理念不正,工作時就不會從老百姓的願望和實際需求出發,反倒務虛求名,鼓吹政績,做形象工程,這樣的人自然成不了“實干家”。也有些干部不是不想實干,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的業務知識沒有更新,無法履職勝任。他們在新問題出現時用老辦法應對,不僅執行效率低下,而且可能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詳細】
中國創新的短板怎麼補
中國的創新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引進模仿型創新起步的。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在全球范圍的創新流程中,並沒有處在原始型創新的起點,而是在原始型創新的末端。全球原始型創新的流程是:直覺式創新——解釋式創新——推理式創新——擴散式創新。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是在擴散式創新階段進入全球創新流程,隨后進入了推理式創新的集成創新階段。中國從原始型創新的末端進入,反向逼近原始型創新前沿,是一個“逆創新”過程,已經在市場模式和產品創造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但是還缺乏“無中生有”的直覺式創新能力,沒有能夠主導世界的科技創新成果,以致自主產業品牌與公司缺乏。中國經濟走出困境依賴於科技創新,而不是單純引進模仿的商業模式創新。引進模仿的商業模式產生1到N的數學價值,而科技創新基礎上的轉化應用更具原創性,“無中生有”地產生從0到N的相對壟斷價值。隻有以科技創新為源頭的創新才能形成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詳細】
養老產業,供給側如何發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發展養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服務消費”“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據預測,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達到峰值。養老問題是社會熱點,更是現實需求。居家、社區養老如何完善,民營養老院如何做優做強,醫養結合如何避免成為養老院和醫院的簡單疊加……各界相關人士給出了建議。在家頤養天年,既符合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又是現實的需求。“我國龐大的老年人口,依靠機構養老不現實。”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認為,“今后,90%的老人要通過家庭養老,7%的老人要通過社區照顧實現養老。”【詳細】
推薦新聞:
習近平講話闡明新聞輿論工作"魂"與"神" 48字廓清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