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
促進中國城市的智能化發展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IBM於2008年提出,之后在美歐各國迅速展開,並日益得到重視。2012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發布《全球趨勢2030》報告,把“智慧城市”列入對全球經濟發展最具影響力的13項技術之一﹔次年,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2030年展望:美國應對未來技術革命的戰略》,把“智慧城市”列為將影響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的三大技術之一。
到2013年,我國已有300余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熱情之高漲令世界矚目。其成因在於,近年來中國城市快速膨脹,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此帶來諸如人口增加造成的資源、環境、就業、住房、交通、安全等城市病高發,城市急需發展的新理念、新方法予以應對。
為此,2012年2月中國工程院啟動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有47位院士及180多位專家參加,2014年底提出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的戰略研究》綜合報告。報告提出,發達國家已走過大規模城市化和工業化階段,當前城市的主要任務是管理與服務的智能化。而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簡稱“四化”)同步發展階段,遇到的挑戰與機遇在質和量上都有其獨特性,僅跟蹤發展,難以卓有成效。中國城市應該走一條切合自身特色的智能化道路。
與發達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不同,我國正處於“四化”同步發展階段,因此,城市智能化發展的目標應包括:城市建設、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城市產業發展、城市管理與服務、城市人力資源等五個方面的任務。按其實施的技術結構,可分為五個層次(圖3所示)。目前,多數城市都從第三層次即智能應用系統著手,這是可行的。但一是要抓住中國城市的主要矛盾,以解決核心問題為目標,二是應繼續向上、下深入拓展:向上通過大數據平台,打通數據孤島,綜合運用大數據,推進創新應用和高水平決策﹔向下通過物聯網等建設,形成高效的感知城市的標識器和傳感器網,實現環境、交通、城管、規劃、人流、物流等的改善,實現人、物和信息“三元空間”的互通互融。
大數據的重要性,近年來已眾所周知。與網上呈現的大數據相比,城市大數據則更重要、更精准、更富有應用價值,它描述了城市的建筑、街道、管網、環境、企業、金融、商業、產品、市場、物流、醫療、文化、教育、交通、公安、人口等等城市實時運行情況。大中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要完整地認識與運行它是十分困難的。用好城市大數據,能前所未有地深刻認識城市各系統之間的關系,這樣,我們運行城市的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目前城市的各種數據大多被條塊管理體制分割為信息孤島,需要將它們打通與匯聚,並合理地提供給大家共享與應用。這樣,才能將城市大數據中豐富的價值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巨大動力,為城市政府管理與服務決策、經濟發展、民生保障提供智能化支撐。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民生服務方面,已取得了不小成績。但是與歐美不同,中國的城市還面臨工業化和城鎮化大量獨特的問題,如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水平的提高、合理的規劃和建設、緊迫的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在人口管理、醫療和教育方面,也有大量改革與布局問題。這些是中國發展的緊迫問題,當然應列為中國城市智能化的著力之處。
城市經濟的智能化發展包含有廣泛的內容,如加強電子商務與制造業互動,加強市內行業間的互動,優化主要產業的市場和供應鏈,推進產品創新和科技創新,新建關鍵性高技術產業,加強新型服務業,加強產業型和科技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等等。
從根本上說,人住在城市裡一要工作,二要生活。城市智能化發展不但要讓市民生活明顯改善,也要讓城市的產業興旺發達。因此,需要把握智能經濟與民生的雙輪驅動,以推動中國城市智能化高效率和可持續的發展。
其實,IBM的Smart City並不適於表達中國城市的智能化發展,一是因為Smart本意是機靈的、聰明的,並不直接對應“智慧”(wisdom)﹔二是我國正處於“四化”高潮,城市智能化發展的任務和路徑都有不同於西方的自身特點。實踐已証明,IBM的解決方案與中國城市管理層的期望值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為此,我們建議英文使用Intelligent City(簡稱iCity),內涵妥帖,更加適合中國國情。
我們還須清醒地認識到,iCity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隨著新技術和新問題的不斷涌現,城市的智能化是一個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過程。
中國有為數眾多的城市,不但都面臨著“四化”同步發展的形勢,而且都具有相對堅強的執政能力,這些條件形成了中國從事iCity建設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如果進行得好,中國城市智能化之路會走向世界前列。
問題三
走好中國城鎮化的人力資源轉型之路
幾十年來,中國農村人口城鎮化主要存在兩條途徑:一是進城打工,二是進城求學,近15年來,約年均1200萬人(見圖4所示)。但從上世紀末,中國的教育迅猛發展,大學、高職、職高、中專等專業教育的招生量快速增加。據初步計算,從農村人口中進入專業教育的學生數,在2000年約為330萬,到2014年約增至730萬。在年均農轉城1200萬人總數不變的條件下,我們看到兩條途徑中分流比率的巨變。圖5顯示出了從2000年到2014年,途徑一和途徑二人員數量的逆轉。
這種巨變產生了巨大的正能量,包括城市產業水平的巨大提高,也包括城市新增人口的就業、購房、購車、結婚將更正常更自然,城市化過程也隨之更健康。
未來十年,我們應當加強此種新型城鎮化的途徑,也可稱之為“人才型城鎮化”。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