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共產黨作風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2016年01月19日09: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作風建設貫穿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全過程。90余年來,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改革三個時期,先后在全黨開展12次大規模整風 。從方式上看,改革開放之前是搞“運動”,此后改為“活動”(集中教育活動)。從周期上講,每次短則半年(如1950年整風運動),長則三年多(如延安整風運動、20世紀80年代整黨)。從頻率上講,改革開放新時期是黨史上整風頻率最高的一個時期,迄今共開展6次集中教育活動,大致每6年一次。2001年9月,中共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份專門針對作風建設制定的指導性文件。

重視作風建設是我們黨的一大優良傳統和重要政治優勢,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對這一歷史進行回顧和總結,有助於深化認識,進一步搞好當下的作風建設,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本文著重就黨風建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談點一得之見,以期拋磚引玉。視角與側重點不同,所作歸納難免見仁見智,這是需要事先說明的。

一 黨的作風建設的歷史經驗

90多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緊緊依靠人民完成和推進三件大事,與重視作風建設密不可分。在長期作風建設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每逢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或完成重要歷史任務的關鍵時刻,格外重視作風建設,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

這一條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1、越是緊要之時,越發重視抓作風建設

黨史上歷次整黨整風的背景,均印証了這一點。譬如,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在延安養成一種新風氣,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把陝甘寧邊區建成全國最進步的地方,建成民主的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在目前的歷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

義。” 他強調,隻有搞好黨風,才能轉變社會風氣,才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再如,以黨的十八大召開為標志,我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加強作風建設作為貫徹十八大精神的開局起步,以八項規定作為切入口和動員令,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2、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現實針對性強

例如,為了妥善解決黨內歷史遺留問題,消除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影響,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等優良作風,延安整風運動以整頓“三風”為重點,即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改革開放初期,針對思想、作風、組織方面的“三個嚴重不純”,針對干部經商辦企業、亂發獎金、倒買倒賣緊缺物資等新的不正之風,中央著手全面整黨,將整黨任務確定為16字: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去年結束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聚焦作風建設,集中解決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四風”問題,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以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3、整黨整風與當前工作緊密結合,做到兩不誤、兩促進

在新中國成立后開展的多次整黨整風中,這兩者關系沒有處理好,影響和干擾了經濟工作。新時期以來,這種偏向得到糾正,每次活動都強調處理好這兩者關系:整黨整風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進行一次大掃除,為推進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創造條件、排除障礙、增加動力。1983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明確指出:要處理好整黨與生產、工作的關系,保証整黨與經濟等工作兩不誤,相互促進。

(二)抓作風建設,在方式方法上既有繼承,又注重創新與完善

以前抓作風建設,主要採用搞“運動”方式,常有過火之處。延安整風運動開創了在黨內開展大規模集中教育的先例,獨創了在全黨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具有裡程碑意義,但也有失誤,在審干反奸過程中掀起所謂“搶救運動”,大搞“逼供信”。結果,延安地區在十多天裡清查出1400多個“特務”,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再如,1951年整黨與“三反”運動相伴隨,在追查貪污犯即“打老虎”階段處決劉青山、張子善,教育挽救了大批干部。但運動開展得很迅猛,以致出現偏差:全國被打出的“老虎”最多時達29.2萬多人,多半是把小貪污、公私不分、失職、浪費算成“老虎”,或因贓物折價過高定為“老虎”,有的甚至完全是錯案﹔很多地方搞“逼供信”,致使有人因肉刑逼供而致殘。1957年整風運動的節奏被反右派斗爭打亂,導致大批黨外人士挨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期間,“左”的錯誤全面泛濫,黨的建設受到嚴重沖擊和破壞。

進入新時期后,整黨整風擯棄了過去政治運動中盛行的那套“左”的做法,從搞“運動”轉為搞“活動”,方式方法大變:昔日大轟大嗡、大搞“群眾運動”的方式不再延續,轉為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集中教育活動,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為主,著重總結經驗教訓、提高黨員干部素質,不搞“人人過關”。這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精神,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既有助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妥善解決黨內問題、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又避免了像過去政治運動那樣留下許多后遺症、引起社會震蕩。

“三講”教育在新時期黨風建設中起了重要的承前啟后作用。這次活動按照中央規定的四個步驟,在具體運作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學習文件,查擺問題,征求意見,民主評議,自我解剖,開民主生活會,深入整改,開展“回頭看”。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上級派巡視組督導。這套做法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基本為日后開展的黨內集中教育活動所沿用。

(三)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黨的作風建設內涵豐富,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共七大將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其一是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即密切聯系群眾。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有三個基本方面,其一為群眾路線,這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而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據報道,2012年間,西部某省一官員在與記者爭執時質問說:你是記者,你是黨的喉舌,你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黨服務的?身為干部,居然將黨性與人民性割裂開來,一時引得輿論大嘩。在新形勢下,面對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脫離群眾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

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歷次集中教育活動均緊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一主旨﹔鑒於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集中表現在“四風”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整治“四風”為重點。每次具體開展活動時,均強調走群眾路線,開門整改,聽取群眾意見,讓群眾監督和評比﹔均重視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特別強調,要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建立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注意防范、遏制脫離群眾現象,這就把握住了黨風建設的核心問題。

(四)作風建設的重點是抓干部作風

每一名黨員的言行都關乎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普通黨員雖然不握有權力,談不上犯做官當老爺等毛病,但也須防止沾染不正之風、影響黨的形象,所以作風建設是面向全黨的。另一方面,領導作風、干部生活作風的主體是干部,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風、文風也集中體現在干部身上。脫離群眾主要指干部脫離群眾,“四風”問題主要出在干部身上。因此,干部是作風建設的重點對象,改進作風主要指改進干部作風。干部作風好,上行下效,全黨就風清氣正﹔反之則是另一種情形。

建黨以來特別是成為執政黨以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抓干部作風。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鄭重指出,國家的命運掌握在幾十萬縣委以上的干部手裡,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鄧小平同志1979年11月在一次干部會上針砭了干部特殊化現象。他表示,為了整頓黨風,搞好民風,先要從我們高級干部整起。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黨要管黨,首先要管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從嚴治黨,首先要治理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一個執政黨,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后果不堪設想。”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六屆中紀委三次全會剖析了干部隊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他告誡說,干部作風不實,不僅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嚴重危害,而且也會給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帶來嚴重損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從嚴治黨,重在從嚴管理干部。……我們國家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共產黨內,我們黨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干部身上。”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黨每次整黨整風,均以干部為重點。延安整風運動首先是在高級干部中展開,以此帶動全黨整風。在新時期開展的歷次集中教育活動中,“三講”教育專門在縣級以上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中進行﹔其余幾次活動面向全黨,但大多明確強調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重點。

(五)作風建設必須與黨的其他建設統籌推進

搞好作風建設,必須與黨的其他建設統籌推進,尤其要與思想建設、制度建設結合起來。

干部作風問題說到底是黨性問題,黨性不純則作風不正,其根源在於理想信念不堅定、私心雜念膨脹。我們黨歷來重視從思想上建黨,通過思想建設來推進作風建設。延安整風運動便是一個典型,通過開展集中教育,使眾多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出身的新黨員實現思想上入黨。新中國成立、我們黨擁有執政資源后,是否入黨關系到個人的政治前途和發展空間,於是抱著功利目的入黨的人多起來了,基於理想信念入黨的人少了。實行改革開放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后,各種誘惑急遽增多,客觀上又進一步加大了堅守理想信念的難度。鑒於這種情況,歷次整黨整風特別是新時期的集中教育活動,每次都組織理論學習,加強黨內思想教育,甚至開出學習書目,包括作為立黨、治黨、管黨總章程的黨章,以及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基本著作。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以“科學理論武裝”作為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防止溫水煮青蛙現象。他指出,對黨員、干部來說,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我們黨根據時勢變化,一直積極推進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建設,制定了許多正風肅紀的黨內法規,收到成效。不過,相關制度仍不夠健全和完善。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明確指出:“在我們的國家中,人們隻有分工的不同,沒有尊卑貴賤的分別。誰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隸或高人一等的貴族。……共產黨員和干部應該把謀求特權和私利看成是極大的恥辱。”然而,尊卑貴賤之分、人身依附關系仍有所體現和存在,上下級關系有時蛻變為貓鼠關系、主仆關系。前些年有些地方流行稱一把手為“老板”,薄熙來怒扇已是副部級的王立軍耳光,便是例証。萬慶良擔任廣州市長時初學游泳就在橫渡珠江中奪得第二名,次年又以市委書記身份穩穩奪冠,這種“勵志”故事當時就遭人譏諷。對權力監督和約束不到位不得力,潛規則、關系網、利益鏈也就難以有效破除。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特點之一,就是重視建章立制並取得重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切實改變“牛欄關貓”現象,堵塞制度漏洞,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以上五條經驗,分別涉及作風建設的方式方法、核心問題、重點人群,開展集中教育活動的時機選擇、以及如何處理好作風建設與當前工作的關系,與黨的其他建設的關系,等等,是我們黨作風建設走向成熟的體現。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夏春濤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