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近代日本是如何走向軍國主義的【6】

2015年08月12日15:15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原標題:近代日本是如何走向軍國主義的

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大川周明提出了“復興亞細亞構想”。1922年大川周明就曾寫下《復興亞細亞諸問題》一書,並發誓要成為“把復興亞細亞作為生命的戰士”。他對近代東洋的萎靡不振耿耿於懷。他認為,在“西洋”還沒有登上歷史舞台時“東洋”便已完成了文化體系的構筑。“東洋的傳統精神就其本質而言,具有極其高貴的一面。亞細亞的復興不單單是擺脫歐羅巴取得政治上獨立的問題,它同時也是亞細亞各民族在精神領域對古代光榮的復活。”⑨大川周明指出,“亞細亞復興的真正意義”在於同時取得精神與政治上的雙重獨立,而不應單純地模仿西歐的革命運動。可以說,大川周明對亞洲“精神獨立”的強調是他在闡述亞細亞主義理論時勝人一籌之處。但他同時又得出結論說,日本正是為了這一“庄嚴的使命”而戰。把日本侵華給偉大的中華文明所帶來的嚴重破壞與復興東洋精神混為一談。他一邊盛贊中國、印度作為“東洋偉大中心”的歷史地位,一邊把“日本精神”作為現代“東洋精神”來解讀。這種魚目混珠的做法,使正確與錯誤、真理與謬論相交織。縱觀大川周明的理論,往往是從正確的論點出發,經過一番是是而非的論証后導出錯誤的結論。實際上,東洋精神與日本精神在近代不僅無法統一,甚至處於極其尖銳的矛盾對立之中。因為近代日本將自己的國家利益凌駕於亞洲各國利益之上,其所謂“日本精神”已無法與和諧的東洋精神同日而語。

當然,在強調日本精神的同時大川周明也承認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的歷史意義與作用。他認為,日本人的“東洋意識”(即“三國意識”)一直比較強烈,但中國“幾乎不把日本人放在眼裡”、“印度大概也無視日本的存在”,盡管如此,日本自己還是由衷地汲取中國和印度的文化。這預示著將來有一天日本將肩負起對亞洲的“偉大使命與責任”。而這一天“終於來臨”。大川周明把“東洋精神”即“三國魂”看成“東亞新秩序建設的精神基礎”,並認為“大東亞共榮圈”正是“三國魂的客觀化”。至此,大川周明最終完成了其從政治經濟到思想文化對“大東亞秩序建設”的理論架構。他的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尤其是對東洋文化的論述有聲有色。但令人遺憾的是他的論述往往犯邏輯上的錯誤。其原因在於他把復興亞細亞的美好理想與日本侵略亞洲的大東亞共榮圈視為同一。這不僅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使他的亞細亞主義理論成為空中樓閣,失去了應有的思想光彩。

大川周明強調,要把日本的統一與中國的復興作為“實現東亞新秩序不可分割的整體課題”。所謂“日本的統一”是指日本的殖民統治,而“中國的復興”在日本鐵蹄踐踏之下隻能是幻想。關於日本在亞洲的領導權以及其對亞洲的殖民統治大川周明是這樣解釋與辯解的:由於“日本做出的犧牲最多”,所以,亞洲各國才“把大東亞共榮圈的領導權賦予日本”。這裡所說的犧牲主要是指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所遭受的損失,也包括“日本志士”“大陸浪人”在朝鮮以及大陸開展各項“活動”時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日本,確實有所謂的志士赴大陸或朝鮮,為中朝兩國革新舊政出謀劃策,甚至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但同時,為擴張日本領土而四處奔波的所謂“日本志士”也大有人在。

大川周明認為,“由於滿洲事變的爆發,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世界秩序的一角”,因此,對其持肯定態度。他尤其對日本敢於擺脫“盎格魯·撒克遜世界制霸機構”—國際聯盟大加贊賞。認為這是日本敢於打破世界舊秩序的保壘、一舉超越對英美的依賴、在外交上發揮“自主精神”的勇敢行為。大川周明的這種想法代表了當時一大批反對日本依附西方、與西方殖民主義者搞“協調外交”的人們的思想主張。大川周明把關東軍參謀長在1936年談到“協和會的使命”時說的一段話,即“王道滿洲國”已經建立,接下來的是“解放東亞各地被壓迫、被征服的民族,逐次建設王道樂土”⑩作為“東亞新秩序及大東亞共榮圈”建設的開始。大川周明把大東亞共榮圈的理念定位在“解放”亞洲上,但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實質卻是對亞洲國家的侵略。大川周明的歷史觀導致一部分日本人至今仍對其侵略亞洲的歷史認識不清。

日本軍國主義連同其獨裁軍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已經土崩瓦解了,戰后日本實行的是文官管理制度,防衛大臣由作為國會議員的政治家擔當,軍隊也隻能以“自衛隊”稱呼。但是,在安倍內閣的領導下,日本正在實施並走向戰后第三個國家戰略目標——“軍事大國”。目前,新安保相關法案正在參議院審議,如果該相關法案獲得國會通過,日本將實現“違憲立法”的舉措,“和平憲法”將名存實亡,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將做出重大改變。維護亞洲的和平與安全是包括中國以及日本在內的亞洲各國的共同責任和義務,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責無旁貸。

注釋

①﹝日﹞新渡戶稻造著、奈良本辰也譯:《武士道》,三笠書房,1993年,第17頁。

②﹝日﹞新渡戶稻造著、奈良本辰也譯:《武士道》,第190頁。

③﹝日﹞荒川憲一著:《石原構想的局限性與可能性》,載日本軍事史學會編《再考·滿洲事變》,錦正社,2001年,第75頁。

④﹝日﹞小林龍夫、島田俊彥編:《現代史資料》日中戰爭,みすず書房,1982,第732頁。

⑤﹝日﹞野村乙二朗著:《石原莞爾の満洲事変》,載日本軍事史學會編《再考·満洲事變》,錦正社,2001年,第68頁。

⑥﹝日﹞小林龍夫、島田俊彥編:《現代史資料》第7卷,みすず書房,1964年。

⑦﹝日﹞《大川周明全集》第2卷,岩崎書店,1962年,第841頁。

⑧﹝日﹞《大川周明全集》第2卷,第843頁。

⑨﹝日﹞《大川周明全集》第2卷,第837頁。

⑩﹝日﹞《大川周明全集》第2卷,第796頁。

(王屏,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日本論、亞洲論、近現代日本政治外交思想史、日本右翼、日本智庫、日本軍事安全戰略、日本政局及中日關系走向。主要著作有《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日本右翼的特征及其對日本政局的影響》《日本在亞太區域合作中的政策與角色演變》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秋怡、謝磊)
相關專題
· 《學術前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