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大國治理如何應對意識形態分歧【3】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知名俄羅斯研究專家吳恩遠

2015年07月16日15:54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大國治理如何應對意識形態分歧

  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仍然是戰后世界局勢緊張的根源,必須反對以意識形態劃界,應在遵守最低國際關系准則的前提下慢慢創造條件使其不斷趨向最理想狀態

  《國家治理》周刊:當今世界有無可能再次出現因意識形態分歧的激化而導致國與國關系的緊張?在您看來,有效治理意識形態分歧的重點是什麼?

  吳恩遠:戰后世界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和平發展是主流,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沒有大的戰爭,尤其是世界大戰。但同時,特別是從現在的國際格局來看,就像鄧小平曾說過的,世界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戰爭與革命的問題,一是和平與發展的問題,但一個問題都沒有解決。世界局勢依然緊張。特別是自蘇聯解體后,世界幾乎陷入了局部戰爭不斷的局面,伊拉克、敘利亞、也門到處在打仗,成百上千萬人流離失所。產生這些的原因是什麼?根本上還是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作祟。帝國主義還是一切戰爭的根源,西方以意識形態劃界,到處祭起“人權”“民主”大棒,隨意干涉他國主權,是挑起伊拉克、敘利亞等地區沖突的主要原因。

  同樣,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感到對其是威脅,所以提出“重返亞洲”的戰略。美國針對中國劃分航空識別區、釣魚島問題的反應,當然是出於其國家利益的考慮,但為了更好推行其意圖,美國也從不避諱借助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西方有意把意識形態置於一個高於一切的位置,以此來阻礙中國的崛起。也因此,那種認為當今國家交往中不講意識形態的觀點是完全脫離實際的。最近美國國防部發表的《國家軍事戰略》,就仍然老調重彈,強調俄羅斯、中國等國沒有人權和自由因而應繼續被視為主要敵人。在國與國的關系中,以所謂的西方價值觀來判定一切,並將其演繹到你不服從我就打的地步,是國際關系治理的主要問題。所以在當前,我們特別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這一概念是為了減輕國際關系的沖突,但不能錯誤地理解成我們與西方之間沒有意識形態的分歧。

  在國際關系中,我們總希望朋友越多越好,團結秉持一些共同的原則、有一些共同看法的朋友抵御霸權主義。比如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的構想,都是希望能夠通過一些共同遵守的原則來抵御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多樣化發展。在當前,中國一方面沒有“舉旗”“當頭”,另一方面我們提出了國與國之間建立在某些共同理念上的不同層次的合作方式。比如我們同俄羅斯、韓國在對維護二戰成果、捍衛《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方面的合作﹔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我們與俄羅斯、中亞國家在資源開發、對抗霸權主義,特別是在反對恐怖主義、極端宗教勢力和分裂主義三股勢力方面的合作,這就是我們共同的思想基礎。再加習近平主席一方面提出了相互遵循的基本准則,如合作共贏、平等、互不干涉內政、不訴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這些也可以說是共同的理念﹔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人類在一些共同的原則下相互理解、相互合作,達到形成國家關系的命運共同體就是一種最高目標。

  在從最低向最高級的國際關系發展趨勢中,我們不能去強求,必須等時機成熟,更不能以意識形態劃界,應在遵守最低准則的前提下慢慢創造條件使其不斷趨向最理想的狀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國家治理周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