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日報理論版聚焦:中國理論何以自信(之二)【2】

2015年04月24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中國理論是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

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理論結晶

閆志民

社會主義的最初形態,是1516年出現的空想社會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社會主義傳入中國。社會主義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挽救了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發展了中國。當前,我國人民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信心十足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中國人民對中國理論的自信,建基於自己的歷史和實踐,也建基於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發展進程。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空想社會主義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的未來進行了偉大構想﹔但由於時代的局限,在長達300多年裡人類沒有找到實現社會主義的現實力量和途徑。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他們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逐步為廣大工人、群眾所接受。19世紀70年代后,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工人運動中佔據主導地位,影響也由西歐擴展到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社會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從“十月革命”看到了國家的前途和希望,他們翻譯、研究、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並以這一理論為指導,建立了工人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解決國家和人民的現實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

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再次顯示了改變世界的強大威力。中國革命既沒有照搬西方“民主革命”模式,也與俄國革命不完全相同,而是實行由工人階級領導、以社會主義為前途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東方大國,在革命中建立的國家政權是基礎更加廣泛尤其是有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顯而易見,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出發創造的革命經驗,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實踐有機結合產生的中國革命理論,不但指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而且對亞非拉國家的共產黨領導本國人民爭取獨立解放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國家民族社會主義解放運動蓬勃興起,與中國革命理論產生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理論是世界社會主義走向復興的中流砥柱。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的社會制度后,面臨的新問題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列寧在小農佔人口多數的俄國首先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探索,並提出了以新經濟政策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建設思路。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29年斯大林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另一種思路,也就是“蘇聯模式”。“蘇聯模式”雖然適應了當時蘇聯的生存與發展,為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諸多弊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和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對其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在總結包括“蘇聯模式”在內的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我國改革開放后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探索,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一國兩制”理論等﹔並從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設計,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正是由於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成功開啟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使我國不僅經受住了蘇東劇變的嚴重沖擊,而且成為堅持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與此同時,也正是由於中國在理論和實踐上成功解決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關乎世界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問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才以中國理論和實踐為借鑒,探索適合本國實際、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面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面,中國首先成功開創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理論上的自信也是理所當然的。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