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周兆明:在創新社會治理中堅持群眾路線

2014年09月23日16:23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在創新社會治理中堅持群眾路線

一切社會治理的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要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就應從走群眾路線入手,強化群眾參與理念,健全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使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貫穿社會治理工作的始終。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堅持群眾路線的迫切要求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奪取政權、持續執政的法寶,也是當前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從群眾中來”講的是政策制定、議程與目標的確定要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到群眾中去”講的是政策執行、評估和修正要由群眾說了算﹔“一切為了群眾”講的是政策執行的歸宿與價值追求﹔“一切依靠群眾”講的是政策執行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是政策執行的動力。隻有從這四個方面貫徹群眾路線,才能真正使各項社會治理政策接 “地氣”,增強對群眾訴求的回應能力。

我國傳統社會管理模式曾經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當前經濟和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呈現出一些明顯的不適應,在創新社會治理中貫徹群眾路線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群眾主體多元化發展。隨著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社會形成了多元化的群眾主體。群眾主體的多元化反映了利益需求的多元化。面對不同甚至可能相互矛盾的利益訴求,是堅持科學判斷群眾的合理訴求,依法予以改進,還是搞政策妥協,“照顧”大多數群眾意見或尋求彼此“平衡”,就成了艱難的抉擇。

二是干群矛盾復雜化。隨著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城鄉統籌的步伐明顯加快,利益格局調整觸及深層次問題。在一些地區,人民群眾利益表達渠道不暢,民意得不到有效表達,導致矛盾上交,境內外敵對勢力以及別有用心之人不斷利用人民內部矛盾,挑撥黨群、干群關系,故意制造對立和沖突。面對客觀上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部分干部缺乏事前發現、事中洞察、事后解決的能力與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

三是群眾工作潛在問題多樣化。首先是現行體制機制制約。基層黨委、政府直接同群眾接觸,是在社會治理創新中貫徹群眾路線的主力軍。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國行政管理體制高度集中,行政職能強大,行政績效不完備,導致政府工作重點在於經濟發展,在於政績要求。而面對日益繁重的工作,沒有具體評價考量標准的貫徹群眾路線工作常被邊緣化,群眾路線基礎在持續沖擊下不斷被削弱。其次是思想認識存在偏差。一些地區對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群眾路線沒有正確的認識,僅僅把群眾當作社會治理的工具。三是方式方法滯后。當前我國在社會治理中貫徹群眾路線的方式方法,總體上看依然處於低端,雖然形式較為多樣,但始終沒有擺脫“自上而下”的群眾工作格局,離平等互動的群眾關系要求相差甚遠,效果也日漸萎縮。這些問題和挑戰加劇了社會矛盾和執政風險,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成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迫切要求。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袁璐、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要聞要論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