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秦安:培育網絡文化的周邊“命運共同體”意識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

2014年09月19日09:3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金秋時節,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不久,出訪蒙古國,“走親訪友話合作 攜手發展創未來”,呈現出“以地利盡人和,以義利促發展”的鮮明鄰國觀。這是新一屆國家領導人踐行“新型大國關系”戰略后,落實“周邊命運共同體”真摯灼見的實際行動。結合媒體融合發展,就要在培育網絡文化中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用中華文明的文化凝聚力和歷史影響力,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形成“文化融合點”,進而建立“信息絲綢之路”。這是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中不可或缺的全球視野、中國智慧和文化符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總稱, 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中華文化圈”。中國文化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拓展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歐洲、非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但與此同時,網絡空間唯一的超級大國,既擁有互聯網的絕對管理權,也具有超強的網絡控制能力,其漸次曝光的從普通網民到政府首腦“一網打盡”的監控霸權行為,揭示了一種以“五眼聯盟”為標志的“英語霸權網絡文化圈”的存在,對世界和諧的網絡文化培育構成現實威脅。習近平自任國家主席以來,曾先后出訪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鄰國,參與了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信會議等區域合作組織的活動,並多次在重要場合發表演講,闡述中國參與地區事務和區域合作的戰略觀點,講信修睦以義為利,共建“命運共同體”,道路相連經貿互通,構想“一帶一路”宏圖。因此,借助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以“命運共同體”意識,發揮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培育具有中華文明底蘊的網絡文化,既是中國應對網絡霸權與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也是維護世界網絡空間和諧、平安、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 中華文化在周邊的影響源遠流長,以新媒體為平台,培育“網絡文化融合點”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

( 一) 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力量

漢唐以后,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筑、雕刻等,傳入了日本等國。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漢文化在日本有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據漢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來。日本的音樂、建筑保留了大量漢族的古曲和建筑樣式。在韓國,影響最大的也是中國文化。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 月和8 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韓國甚至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 多所。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 新加坡則從1980 年代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 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 年10 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中華文化已經深深地滲透到周邊國家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與思想精神之中。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出訪近鄰蒙古,發表題為《守望互助,共創中蒙關系發展新時代》的重要演講,話中蒙友好合作,談中國周邊外交,論亞洲國家相處之道,強調互尊互信、聚同化異、守望相助、合作共贏,共創中蒙關系發展新時代,共促亞洲穩定繁榮。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培育“網絡文化融合點”的歷史淵源和戰略視野。

( 二) 中華文化對整個世界具有深遠的輻射作用

隨著世界范圍的交流,中國的四大發明先后傳到西方后,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歐洲,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從17 世紀開始,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 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極度推崇程度。伏爾泰就在禮拜堂裡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証法思想,成為世界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一。

( 三) 中國近現代文化“世界人”觀念的形成與影響

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界出現的“世界人”概念,是中國文化和外來思想融合的一個典型事例。世界主義潮流最初進入中國,與康有為的倡導和闡釋分不開。1884 年他在《禮運注》中第一次提出“世界主義思想”。梁啟超則是中國最早提出完整意義的“世界人”這一概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周作人、戴季陶、毛澤東等受康有為、梁啟超和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形成了相似的世界主義思想。魯迅“世界人”的概念則是借用他人的概念發表自己的思想。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魯迅理解世界主義思想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從社會的制度層面去理解和宣傳世界主義,而是一開始就從“之人性於全”的現代人格的養成,也就是人的精神層面變革思考“世界人”概念。其二,魯迅的精神世界中並沒有孤立和局部性地理解“世界人”概念,而是與其中心思想以及當下的社會現實相關。這種切合社會發展實際的“世界人”思想,無論對我周邊具有相同中華文明思想影響的亞洲國家,還是俄羅斯、印度,甚至輻射到歐洲國家,都具有尋找“文化融合點”的重要意義。

二、網絡空間風雷激蕩,以新媒體為紐帶,建立“網絡文化融合點”具有迫切的現實需求

(一)網絡政治的霸權思維喚醒網絡空間戰略意識

斯諾登披露美國“棱鏡門”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英語國家構成的“五眼聯盟”浮出水面。美國網絡霸權有機構、有力量、有戰略、有行動。其2011 年推出網絡空間國際戰略,隻字不提他國網絡主權,其實就是網絡霸權的宣言書。美式網絡政治的霸權思維不光在於政府監控世界的行徑,也體現在其部分政客和部分媒體對恐怖主義的雙重標准。無論是發生在俄羅斯的恐怖襲擊,還是發生在中國的恐怖事件,都被美國扭曲歪解。似乎“隻有美國人自己遭受了恐怖襲擊就是恐怖襲擊”。更有甚者,美國前國防部長等高官一邊在高喊警惕“網絡珍珠港”事件發生,一邊與日本建立事實上的“網絡聯盟”,難道美國人健忘到不知道珍珠港事件歷史了嗎?其實都不是。斯諾登披露的美國棱鏡門事件,美國從普通網民到政府高官,從潛在對手到北約盟友的“一網打盡”,充分說明了霸權思維已經延伸到網絡空間。這種咄咄逼人的戰略攻勢,促使世界各國已經萌生了“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需求。以網絡新媒體為紐帶,具有相同遭遇的國家形成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容易形成共識。

(二)網絡經濟的壟斷性激發網絡空間自主可控意識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當前,在網絡空間,美國處於經濟上的完全領先地位,基本上壟斷了操作系統、高端芯片、路由器、數據庫等網絡關鍵軟硬件的生產和標准的制定,並利用對互聯網的獨自管理權等綜合優勢,大力推動“臉譜”、“推特”等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美國成為網絡經濟的最大實體和受益者。尤其是此次斯諾登披露的美國監控世界的風波中,美國利用思科等信息產業“八大金剛”生產的路由器等產業優勢,幾乎不用使用任何黑客手段,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大量的網絡信息。顯然,美國的產業壟斷優勢已經對世界構成了實質性危害。應對這種局面,世界各國一方面要採用創新驅動戰略,用技術瓶頸的突破和信息產業整體變革,逐步縮小、甚至追趕、超越美國網絡經濟壟斷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互聯互通的網絡經濟“命運共同體”模式 ,加大網絡空間的國際合作,避免美國網絡尖端技術的壟斷地位對世界造__成更大的威脅。斯諾登事件之后,世界各國的信息產業自主可控意識已經全面覺醒。

(三)網絡力量的超前性和網絡攻擊的威脅性推動網絡國防意識覺醒

2009 年,美國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網絡空間司令部后,加緊網絡空間軍事化進程。2010 年,美國網絡空間司令部投入正式運行,隨之,攻擊伊朗核設施,席卷中東,波及世界的“震網”病毒曝光。2011 年,美國接連推出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和行動戰略。2012 年,美國研發多年的“國家網絡靶場”投入試用。尤其是2013 年以來,美國以熱炒中國“涉軍黑客”為由頭,大規模擴編網絡空間司令部,宣布成立40 支全球網絡攻擊部隊,暗中牽頭搶先公布制定網絡規則的《塔林手冊》,美國已形成了世界超前的網絡力量,其領先程度甚至完全超越了其在實體空間“一超獨大”的軍事優勢。面對美國超前的網絡攻擊實力,世界各國雖然說不上不寒而栗,但對國家安全造成的現實和潛在威脅不言而喻。這種態勢推動網絡空間迎來越來越多的“大塊頭”,即國家力量取代初始階段的黑客,逐漸成為網絡空間對抗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各國效仿美國,紛紛成立網絡戰部隊,網絡空間軍事化明顯加劇。可以預見的是,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將義不容辭地開展加強對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維護,網絡國防意識將成為現代軍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網絡文化的侵略性催生民族文化的抵抗力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政治、經濟的發展。霸權、侵略的文化則會阻礙政治、經濟的發展。尤其使掌握網絡先進技術和網絡優勢資源的國家蓄謀的文化侵略,加速網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網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能夠徹底導致對象國人民思想混亂、社會動亂。發生2012 年初發生在西亞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現實而生動。而美等西方國家在伊朗的網絡顛覆則更富有文化博弈的意味。2009 年伊朗大選后,美國就利用推特、臉譜等網絡新媒體加劇了伊朗選后動亂。在伊朗成立網絡警察部隊,建立與國家互聯網隔離的“清真網絡”后, 美國又利用翻牆技術打通文化入侵、信息顛覆的渠道。尤其是美國針對伊朗年輕人推出的“虛擬大使館”,就是公開的文化侵略。但也是這種明目張膽的文化網絡入侵,引起伊朗高度警覺,進而多法並舉,抵擋住了美國一波又一波的網絡顛覆。網絡新媒體,已經處於網絡文化入侵的最前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