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龍在野:建設強大新型媒體集團必須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形成和傳播的基本規律

2014年09月19日09:2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習總書記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這其中,網絡輿情形成和傳播的基本規律與新興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密切相關。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有必要瞄准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執政地位等一系列事關生死存亡的核心問題,從全球常態博弈的視角正確處理網絡輿情與新興媒體的內在關聯,理清科學認識、把握典型特征、認清威脅樣式、運籌策略應對,讓國家現代傳播體系從根本上強大起來。

21 世紀以來,數字城市、網絡國防、推特革命等新權理念影響著上層政治思維,手機控、部落格、淘寶熱等新詞熱詞充斥著普通大眾生活,標志著人類信息社會框架初步形成。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被信息包圍,個體制造信息,同樣也被信息裹挾和引領推動。網絡媒體作為當前社會信息的主要推動者,具有強大的社會輿情導向作用,能夠在信息洪流中把人的社會屬性聯通放大,在較短時間、較大空間內形成顛覆傳統、改造自然和創制世界的聚變力量。這種態勢下,習總書記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媒體戰略,對於打造並發揮好網絡媒體的強大輿論導向作用,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可謂切中要害,刻不容緩。

一、 積極發揮網絡媒體正能量,必須超越傳統理念理清對於網絡輿情的兩個科學認識

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社會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網絡輿情則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全息映射和直接反映。形成和影響網絡輿情的因素很多,網絡媒體起了主體作用,並主導著網絡輿情體現出正能量或者負能量作用。發揮正能量時,會產生萬眾一心、社會和諧的正向作用﹔反之,負面輿情聯動會導致群體暴動而危及政權穩固和社會穩定,近年來西亞北非等多個國家暴亂就是例証。正是網絡媒體對於輿情管控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所以成為國家治理必須直視的戰略安全問題。信息時代,網絡輿情與傳統輿情相比,從心理認知產生到群體行為表達是個驟變過程,這就要求必須拋開過去事件處理式的慣性思維,以危機管理學為邏輯起點,樹立兩個重要認識。

第一, 網絡輿情是是一種可被迅速廣泛認可和控制的真相、民意。這體現了信息輻射成輿情核爆的先決條件,否則網絡媒體傳播的消息比特就不可能成為摧枯拉朽的洪水猛獸。輿論或者輿情,首先是單體信息源含有群眾認可的信息認知,或者潛在的心理表達,然后通過網絡媒體快速達成信息連鎖,進而形成具有力量的輿論洪流。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一定時域內這條信息即是符合了群眾意識的“真相”。而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裡,有些真相是可以被媒體制造的,並且能夠在有效甄別前發揮出或者發揮完自身作用。對於國家管理者而言,基於傳統理念和思維模式,先入為主地公開裁定所有不利的網絡媒體輿論都是謊言,而不是利用網絡媒體及時疏導,在對抗策略選擇和力量運用上都是不利的,會失去應對的最佳時機。網絡的光速特征要求管理者必須積極運用網絡媒體的主動介入作用,在網絡輿情負面作用未產生之前,積極形成良性輿論導向,以網絡媒體的正面效應壓制其中的負能量。

第二, 第二,網絡輿情在網絡媒體的傳播壯大過程中動態完成階級重組和階段簡化。這體現了網絡媒體輿論可引發暴力革命的根本動因,在於契合某種長期社會情緒積累的民意基礎,在短時間內將階層分歧放大為階級對立。從這個角度來講,把輿情事件簡單理解為一條信息造成一群人盲動行為的看法,對國家安全是非常危險的。輿情洪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社會情緒積累階段,這個階段是長期的和可管控的,利用網絡媒體可把不同階層的志同道合者進行聚集,甚至組成網絡部落和國際聯盟,潛移默化完成心理控制。第二階段是輿情信息連鎖階段,這個階段是短暫的和可預警的,主要表現為突發熱點事件經過網絡媒體快速傳播全面點燃負面社會情緒。沒有社會情緒基礎的信息不可能獲得被轉播放大的機會,網絡媒體的作用是將大家心中的“真相”喚醒,從某種形式上完成了階級組建和實體儲備。第三階段是輿情洪水破壞階段。這個階段具體表現在行動對抗上,是單純輿情管控難以作為的,國家管理者在網絡上應關注的是打斷行動關聯的網絡媒體傳播鏈條,主要採取對網絡媒體傳播方式的人為干預措施來加以解決。

二、 圍繞網絡媒體的自主可控,把握輿情洪流日趨形成的三個典型特征

信息社會帶給我們最大的安全思考,就是發現除了信息化武器系統以進行傳統的軍事對戰外,更可以採取攻心為上的意識對抗策略,通過網絡媒體引導輿情干擾使得對手“內亂”,利用輿情洪流使得對手“自爆”,以最小的信息成本達成無最優的戰爭目的。而這些在過去社會裡輔助的、困難的事情,由於網絡媒體的出現變得相對簡單。網絡媒體對於輿情控制與反控制的巨大作用,得益於輿情洪流日趨形成三個典型特征。

一是網絡媒體力量格局的非對稱特征。借助於信息化產業基礎而發展的網絡媒體,始終保持著敵強我弱、敵攻我守的不對等格局。在美國壟斷下,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爾、蘋果、Oracle、微軟八大金剛,在軟件和硬件全領域牢固控制著IT 產業。同時,Facebook( 臉譜)、Twitter( 推特)、Myspace、Tagged、MyYearbook、Linkedin 等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全球性信息交流載體。其中,臉譜截止到2014 年初日均pv 訪問量達35 億,、推特25 億,而我國最大的社交平台QQ 空間訪問量是1.5 億,新浪微博是0.9 億,而且還是基於我國龐大人口基數的內陸湖,這種內湖自然無法建設爭鋒海洋的航母。這種格局的非對稱性,使得信息發達國家的網絡媒體具有足夠的對抗沖動和攻擊能量,來尋求引發潛在對手輿情洪流的技術和方法。

二是網絡媒體信息的文化型特征。網絡輿情的主體是內容信息,對抗核心是利用網絡媒體把焦點事件分歧或者社會深層矛盾凸顯出來,而引導群體暴力。縱觀整個輿情洪流過程,包括破壞性行動這個順其自然的最后結果,全時域體現著“文明沖突”的文化命題,這裡的文化指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多元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看到,經過惡性積累后日漸成熟的發達社會,正在逐漸減少和彌合包括福利保險、公平競爭、生態治理等在內的社會矛盾,而處於快速發展或者動蕩之中的非發達國家,正在自我經濟發展中產生各種矛盾。這種發展時間差上的不對等,使得我們的網絡媒體文化易於被外界引導,就像“成功者”的說教一樣。這種網絡媒體信息的文化型特征,使得矛盾愈合期和矛盾新生期的兩類國家攻防各自歸位,先進國家不大擔心被對手網絡輿情攻擊,於是可以更加有恃無恐。

三是網絡媒體行為的無痕化特征。網絡媒體造就的輿情洪流屬於心理戰范疇,是數據比特戰爭,相比於火力打擊等戰爭行為,取証非常困難。攻擊者可以重復性的、公開化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意識滲透和輿論干預,就像專門針對我國信息防火牆的“翻牆”、“破網”一樣。翻牆封控技術本來是網絡輿情對抗中應急處置的利器,但是目前不得以情況下的常態化運用,除了強迫對手設計長遠經略和儲備技術外,也使得國內的某種翻牆渴望成為輿情洪水爆發時的最不穩定因素,甚至可以作為攻擊者成果的一部分。這種行為的無痕化特征,使得通過網絡媒體發起輿情攻擊者不僅可以逃避法律責任,甚至可以避免國際輿論指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