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明
編者的話:
什麼是“國家治理”?究竟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有關理論建構和實踐創新,都離不開這個思想和邏輯上的起點。《國家治理》周刊邀請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楊文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長王浦劬等10位知名專家,聚焦“國家治理”問題,通過不同視角,進行全景式剖析,力求為讀者展現關於“國家治理”概念的全面深入闡釋。本期,我們推出這組策劃的上半部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治國理政的高度,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在國家治理概念提出之前,治理的理論已經在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被廣泛運用。與治理理論以社會為中心和出發點來探討國家和政府職能不同,國家治理將治理納入並提升到整個國家轉型、改革、發展的視野高度,強調國家在社會轉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性,將政黨、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力量統籌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框架內,這是對治理理論的創新和提升。理解和把握國家治理的政治性、歷史性、階段性、系統性及合法性,對於研究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治理的政治性:立足國際、國內兩個政治大局
治理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概念,國家治理更是一種政治活動和政治行為。因此,首先要從政治的高度、用政治的眼光來看待國家治理,立足國際、國內兩個政治大局來開展國家治理。
國家治理的階級屬性。國家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國家治理相比統治而言,盡管更加突出社會屬性的一面,但決不能因為強調社會性而否定或淡化階級性。隻要國家還沒有消亡,不管是統治還是治理的階級性就不可能消失。所謂“少一些統治,多一些治理”,近二三十年來,西方國家在治理方面有一些做法和經驗對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治秩序是有利的,但我們不能忘記其最終維護的是誰的統治,代表的是誰的利益。西方的治理模式也許是適合和符合它們的經濟基礎、階級屬性的,但我們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照抄他們的治理模式,更不能成為他人的試驗場。
國家治理的疆域和國界。作為治理理論的延伸,全球治理是順應全球化、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上具有積極意義。但全球治理是以國家治理為基礎的,在可預期的相當長時間內都不可能代替國家治理而存在。任何國家都要將維護本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經濟和政治安全、基本秩序和穩定、歷史和文明傳承等問題放在治理的首位。特別要防止西方利用其在全球治理話語體系和規則制定中佔得的先機和優勢,借助推進經濟全球化、維護全球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權等活動對他國進行滲透和演變,確立和維護有利於它們的、不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這是我們堅決反對的。
國家治理的制度模式選擇。我們治理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而不是別的主義、別的社會制度下的國家,這是與其他國家治理相比方向性、根本性的區別。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目的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了,但卻丟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管是走回頭路,丟掉了中國特色﹔還是搞成了資本主義,丟掉了社會主義,那都是失敗。
國家治理的歷史性:有歷史的眼光、歷史的縱深
不管哪個國家的治理,都不僅僅是現實性的問題,還應考慮到歷史淵源和歷史延續性。這就要求有歷史的眼光、歷史的縱深,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指導國家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國家治理必須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重要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也必然受到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的制約。為什麼那些貧窮落后的國家治理水平高不到哪去?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太低,所以它的思想意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都上不去。這是個規律性的東西,是不可逾越的。國家治理承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就必須堅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沒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做基礎,先進的意識形態、思想境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無法持久實現。
中國的國家治理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國幾千年前即有治理國家、治理政務等有關治國理政的思想和論述,比如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治理思想,包括以正治國、無為而治等等,就很好地反映了國家治理應當秉持的理念和精神,閃爍著哲學智慧的光輝,對於當今國家治理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我國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統治中,也不乏卓越的治理實踐。因此,我們應當認真總結吸收我國歷史文化中的治國理政精髓,從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思想文化中汲取營養,而不要迷信西方的治理神話,更不要把國家治理局限在西方的治理理論、模式和話語體系裡面,認為符合它們的才是所謂治理。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是中國近現代歷史決定的。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有很大關系。我們不能選擇自己國家的歷史,但必須承認和尊重自己的歷史﹔我們不能選擇國家的歷史,但可以選擇國家治理的方式。有些人宣揚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我們黨領導革命的歷史功績,否定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危害極大。我們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從傳統社會主義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要堅持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們自身的歷史決定的,是經過正反兩方面實踐的檢驗,經過反復比較嘗試,付出無數代價換來的,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中國人民的選擇,決不能放棄。
![]() |
相關專題 |
· 《國家治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