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桐
編者的話:
什麼是“國家治理”?究竟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有關理論建構和實踐創新,都離不開這個思想和邏輯上的起點。《國家治理》周刊邀請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楊文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北京大學政治發展與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長王浦劬等10位知名專家,聚焦“國家治理”問題,通過不同視角,進行全景式剖析,力求為讀者展現關於“國家治理”概念的全面深入闡釋。本期,我們推出這組策劃的上半部分。
從歷史角度理解
治理,是人類社會處置自身集體事務的一種組織活動,它始於人類的原始時期。在原始社會裡,人人共同勞動、相互平等尊重,既沒有強制性的政治權力,也沒有不合理的特權存在。人類在共同生活中,面對著要解決的公共事務,採取了全民議論、大家參與、集體決定的方式。古代社會以氏族議事會的形式出現的處置集體事務的活動,可以說是治理的原始形態,體現了平等、公正、民主、大眾參與的本原意義。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出現了國家,原始社會的治理遂轉變為國家治理。國家治理,是以國家為中心對公共事務進行安排和處置,概括地說即治國理政。在古代國家、中世紀國家,國家治理不過是皇帝、國王統治意志的表現,它的本質特征是人治、專制。這樣的治理,實際上已經背離了治理的原意,成為治理的反面。近代以來,隨著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世界各國不斷走向民主,追求平等公正,致力於大眾參與,國家治開始向著本原的治理逐步復歸、提升。
國家治理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但它也並非是最終、最完美的階段。國家治理的歷史地位,決定了它是達到更好的未來治理的前階。唯物歷史觀揭示,國家不過是緩和社會利益沖突而凌駕於收取來的權力就將歸還於社會,治理也將進入全新的未來階段。這說明,治理與人類始終相隨,隻要人類存在,就必然需要治理,它的發展經歷著“原始治理——國家治理——未來治理”的歷史進程。
從現代化角度理解
國家治理與現代化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它著眼於現代化,並以現代化為依歸。國家治理離不開現代化,現代化構成國家治理的應有之義。
現代化(Modernization)在英語中是一個動態的名詞,是要使其成為現代(to make modern)的意思。Modern(現代)這個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作裡被首先使用,人文主義者用它來表達與中世紀時代(農耕時代)相對立的一個新時代。因此,從最早提出的“現代”到后來出現的“現代化”,就是指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使農業社會所具有的典型特征轉變為工業社會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這樣的轉型,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遷,一般來說,有著12個方面的顯著轉變和普及,即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操作,自然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社會固態轉向社會流動,信息封閉轉向信息傳播,習俗慣例轉向規章制度,保守單一轉向開放多元,鄉村分散轉向都市集中,閉關鎖國轉向國際交流,文盲轉向知識,愚昧轉向科學,人治轉向法治,專制轉向民主。這12個方面的變化,可概括為12化:機械化、信息化、科技化、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城鎮化、知識化、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
現代化帶來的12個廣泛變化,與國家治理有著怎樣的關聯度呢?從機械化、信息化、科技化來看,這主要屬於生產力和生產率的范疇層面。從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城鎮化、知識化來看,這主要屬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范疇層面。隻有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涉及到國家機構這樣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因此,它們與國家治理息息相關。
國家治理要走向現代化,就是要求國家的公共事務治理必須達到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國家治理必須實施民主化與法治化,保障主權在民和人民當家作主,保証憲法和法律成為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國家治理必須突出制度化建設與促成多元化格局,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治理制度體系,並在黨的領導和國家主導之下建構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
從體系角度理解
國家治理,表現為宏大的治理體系。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習近平還指出,“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標志。”由此可見,國家治理體系涵蓋七大領域的治理。
一是經濟領域的市場治理。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分配效率和公平性。
二是政治行政領域的政府治理。政府要轉變職能,做到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四個分開。轉變職能的實質是簡政放權、自我革命。要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轉變職能還要統一效能、突出服務。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使政府更多地轉向公共服務,打造服務型政府。
三是文化領域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治理。現階段中國的文化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大部分。發展文化事業,要構建好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治理的體制機制。治理文化產業,要培育傳統文化產品交易市場,發展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物流基地,培育好文化要素市場。文化治理的重點還在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人為本,以德為先,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
四是社會領域的社會治理和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國家治理的根本和基礎,就在於搞好社會治理。社會治理應該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社會治理的重心,在於促進群眾的城鄉社區治理,推進基層群眾自治,使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