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藍志勇:東西方歷史經驗中的治理思想

藍志勇

2014年09月11日14:05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東西方歷史經驗中的治理思想

不同歷史時期的治理要義

  在西方政治哲學的傳統中,治理的話題也長盛不衰。按照不同的哲學思想,可以大致分為:1)前現代權威型治理,例如封建領主制和奴隸制﹔2)前現代民主治理理想,其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教育公民,實現更高的道德目標﹔3)現代早期的馬基雅維利型治理,關注君臣關系,主張不論是鐵血手段還是綏靖手段,目標是維護統治秩序﹔4)現代啟蒙治理哲學(自由利益群體治理),強調所有個體和社會力量之間長期互動和相互影響,保障個人利益和財產權利。不過,這種治理哲學遭到盧梭和馬克思的猛烈抨擊,他們認為這隻不過是為富人統治窮人裝飾門面。5)現代官僚型治理,遵循法律和道德激勵的方式來設計制度、推崇信任,一些啟蒙思想家和理性社會精英持此觀點。6)民主善治——民主社會主義的治理。

  “治理”是一個關於統治的學問,因時代訴求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前現代權威型治理以滿足統治者的私欲為要旨,罔顧普通百姓的死活。前現代民主治理理想雖然富有吸引力,但比較理想化,它們的民主隻包括中產階級的公民,不包括奴隸,也沒有相應的技術和有力的治理方法來實現這樣的理想,不切實際。馬基雅維利式治理是早期現代的一種治理思想,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在這一體系下,雖然君主不是君權神授,但作為社會監護人,普通百姓也容易淪為仰君主鼻息過活的眾生。啟蒙思想家設想的民主治理體系的實踐者為美國等國家,這一體制有賴於被治者的積極參與,而被治者是否擁有平等參與權卻常常是個問題。並且,參與者的素質也決定治理方式是否可行。現代官僚型治理,是現代治理體系的普遍形式。按照一定的法理原則,建立起一套韋伯意義上的官僚科層結構,通過統一意志、科層結構、機構分工、制度化管理、數據和文牘、對資源的掌控、全職的官僚從業人員等等方式協調社會,將國家中的精英意志轉化為國家治理的現實。 但大型的官僚體制,也有自己的天敵,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官僚會異化,不是成為執行國家意志的工具,而是對社會和國家巧取豪奪的攝利者或攝利集團。現代民主治理是自由主義高度發達后的一個可能的方向,馬克思、達爾等優秀的思想家早就對此有所討論。 但實現民主治理的條件是有高度民主意識和自覺素養的公民,這也是柏拉圖提出國家的目標是要教育公民,以及孫中山提出憲政之前訓政的必要性的重要原因。每種治理類型都有自身的問題和缺陷,但是,他們也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目標:有效地解決沖突,保持穩定。一旦社會沖突能比較容易地得到化解,善治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低水平的治理會破壞政治系統的正常運轉,逐漸降低其存活能力,而高水平的治理能夠提高社會運行效率,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滿足社會的多樣需求,從而實現國富民強、人民幸福。

  所以說,取最新的有關治理的定義,它是關於動員各方力量和資源,共同管好組織群體行為的學問和實踐。公司治理注重公司層面的管理,城市治理注重城市的管理,而國家治理,關注的當然是國家的管理。我所理解的國家治理是關於國家管理的實踐和學問,重點關注全領域內的治國理念、價值選擇、社會目標、制度方法和社會主體等問題,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國家不是消極的力量,而是積極地組織,大度地包容,並且規范、規勸、吸引、激勵各種力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國家制度的維護,以此來推動國家發展。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藍志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國家治理周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