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海燕:中國為何不能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2014年09月11日14:21   來源:紅旗文稿

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不能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民主的形式是多樣的,主張單一的西方民主制度是站不住腳的。每個國家具有獨特的民族個性和具體情況,需要產生與其政治生活、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歷史文化等相適應的民主形式。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這鮮明地指出了中國必須堅定地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

近代歷史証明,中國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行不通。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從器物層面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沒能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日本憲政所取得的富國強兵成就,讓康有為、梁啟超等一批中國政治精英推崇民主制度,以建立君主立憲制作為維新變法的主要目標。由於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這場改良運動以失敗告終。和平的方式不能建立民主,便轉向革命的方式。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從“康梁變法”的君主立憲制到辛亥革命的總統共和制,這種嫁接的西方民主制度未能觸動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權。辛亥革命后的軍閥混戰,經歷了袁世凱稱帝、“府院之爭”、張勛復辟等亂象,其中軍閥割據從1916年袁世凱去世到1928年東北易幟,持續了13年的亂世局面。北伐戰爭后,雖然國民黨在形式上實現了國家統一,但始終無法走上西方的民主政治道路。近代中國國情決定了資產階級的發展程度非常低,這也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力量有限,最終無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實踐表明,中國嘗試過走西方民主道路,但是走不通。

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探索証明,中國民主制度需要符合中國實際。辛亥革命后,中國的革命志士繼續苦苦求索:中國的出路到底在哪裡?五四運動時期,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大量涌入中國,民主理念成為這場民主運動傳播的重點。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開辟了新方向。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並在此基礎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面對國內嚴峻困難和國際西方勢力的威脅,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尋找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加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正確道路,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征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確立和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戰略方針,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使之符合中國國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為之不懈努力和奮斗。堅持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中國國情的統一,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探索中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尚處於不發達、不成熟的初級階段,決定了民主政治建設將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我們必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道路。

歷史和實踐証明,一個國家對民主模式的選擇必須從本國國情和所處的發展階段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鞋子,走自己的路。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中,既堅持民主現代化與內生性的統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展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又注重民主本土化與自覺性的統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這是不同於西方民主制度的道路選擇,但卻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選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