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理論界對於理論問題的研討,公眾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於一些切身利益相關問題的解決,如反腐、教育、就業、養老等“老難題”,能否通過治理轉型得到“新解決”。同時,如何在公眾參與方面開辟新途徑,也成為實踐層面的具體期待。
北京大學教授王錫鋅指出,公眾參與是現代國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對國家治理來說,宏觀治理需要黨和政府來指引把握,但是微觀治理,有序的、有效的公眾參與是一個關鍵,是微觀民主很重要的實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查部主任馮楚軍認為,無論是社會問題的處理,還是改革在深水區的推進,摸著石頭過河就是一種公眾參與,也是群眾路線制度化的體現。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國家治理的系列論述,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積極評價、理論界的熱議和公眾的高度認同,而在不同層面,每個領域的關注點又有所不同。國外媒體及學者希望通過分析及梳理,了解未來中國政治走向﹔理論界建議總體規劃研討重大問題,形成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理論與思想支撐﹔公眾則希望能以現實的經濟社會重大問題為導向,回應社會期待,以此凝聚全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正能量。可以預見的是,如何在基層將治理理論、治理模式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仍將引起各界持續密切關注。
相關專題 |
· 《國家治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