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社長 楊振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方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我們黨歷史上是第一次﹔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聯系起來,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是第一次﹔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改革結合起來,在改革開放以來是第一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嶄新命題和重大課題由此鮮明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一
如何治理國家,如何更好地治理國家,這是古今中外一切有識之士始終在思索探尋的重大問題。近現代以來,現代化進程浩蕩向前,國家治理理念與時俱進。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世界呈現多彩圖景,國家治理內涵日益豐富。應當說,一個國家富裕與貧窮、先進與落后、有序穩定與混亂動蕩,都與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分不開,都是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結果和體現。正因如此,各個發達國家仍在繼續完善治理體系、強化治理能力,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在調整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可以預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國家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多地表現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競爭。
我國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形成了強烈的國家意識和獨特的國家形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深重苦難,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為了改變這種境況,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不斷探索和頑強斗爭,結果卻是“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從現在的角度看,當時我國的落后表面上是軍事、科技等的落后,深層上則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落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分析中國社會狀況、思考國家發展方向,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中國人站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更有條件思考和推進國家的建設、管理、發展。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建設、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經驗。然而,由於認識不足和環境所致,在探索過程中出現了嚴重曲折。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黨帶領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以全新的視角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鄧小平同志深刻認識到制度和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他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歷史告訴我們,黨對國家治理的探索是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推動著我們對國家治理的認識不斷深化。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敏銳把握我國發展客觀要求,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他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歷史眼光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強調“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這些重要論述,是黨的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新水平。
![]() |
相關專題 |
· 《國家治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