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5日電 (萬鵬)今日上午,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主席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了題為《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講話。習主席指出,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選擇。“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就此,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室副主任張寧。
張寧指出,當前,中國對外政策的主要任務目標仍是“維護和發展戰略機遇期”,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保駕護航。本屆政府的外交工作之所以選擇“絲綢之路”作為新突破口,主要基於多種考慮。
張寧認為,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更重要的是絲綢之路體現的“絲路精神”。絲綢之路作為人文社會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這也是現代國際社會交往的最基本原則之一,是塑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必然要求。這個古老的合作原則,在今天不僅不能丟棄,更應發揚光大。
張寧談到,我們強調合作的歷史傳承,皆因絲綢之路歷史悠久,中國與周邊等外部世界的交流並非始於今日,而是古已有之,且已傳承千年不斷。2000多年前,條件落后時期都能夠合作良好,軟硬件都很發達的今天更有理由合作成功。
當前,絲綢之路作為外交工作突破口仍具有現實必要性和可行性,張寧談到,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有四條:經雲貴通往南亞的“茶馬古道”,經新疆通往中亞、西亞、波斯灣和地中海的“沙漠絲綢之路”,經蒙古和俄羅斯的“草原絲綢之路”,經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今天,這四條通道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合作通道。無論是海上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目標都是著力深化互利共贏格局,打造“命運共同體”。
相關閱讀: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